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增进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傅锁根 刘若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血脉。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命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性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核心根基,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血脉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融汇聚、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文化发展史。文明起源时期,中华大地东西南北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六大区系”格局,各族群众不断迁徙交融,农耕、渔猎、畜牧等经济形态不断互动演进,各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互融。到夏朝建立的时候,多种文化元素通过持续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分层次联系的重瓣花朵式的格局,最终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蕴含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超越地域、血缘、语言的差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其内在凝聚力源自深邃的文化认同机理。一是“有形”的器物符号确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纵深。考古发现,西藏昌都卡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吸收了粟类农作物、半地穴式的红烧土房屋、彩陶纹饰、陶瓷造型、石器加工等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文化要素,这些发现表明今天的青藏高原在史前就已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之中。二是“有感”的历史文化记忆强化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尚书》记载的“协和万邦”理念,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升华为“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司马迁笔下的“华夷共祖”叙事,经魏晋南北朝的胡汉交融淬炼为“炎黄子孙”的集体认同。动态的历史场景编织成多维度的记忆之网。同时,周期性重复的文化仪式也不断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三是“有效”的制度实践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不分民族、不论出身考察选拔人才,既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元代的行省制突破血缘宗法传统,清代完善的理藩院制度开创边疆治理新模式。这些“因俗”“因时”“因势”而变的治理制度创新,促进了多元与一体的有机统一,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进入近代以后,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的理念成了当时人们的基本共识,源头应该追溯到梁启超先生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它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观念的进一步确立和形成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并团结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更多地关注和思考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毛泽东在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就指出,“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目的就是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从政策设计、实践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举措。比如,营造新中国和平统一的环境,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与地位,注重各民族经济利益,发展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且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经各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互鉴融通,更具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现了中华文化交相辉映而又历久弥新的优势。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斗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要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用各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建设一批数智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数字化条件下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体系,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开展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进一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赓续中华文脉的责任担当,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必然要求。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在交流交融中愈发醇厚,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更多的精神滋养,从而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作者分别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7期

  • 第2025-04-26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