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袁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与经济社会主战场同频共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奋力开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守正创新既体现在“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正道坚守和接力传承,也体现在“把握历史主动”的创新求变和勇于革新。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系统思维,发挥多方合力、集结多方资源,努力开创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新局面。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依据

  “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具备全局视野与系统规划、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究、多元整合与协同发展等特征,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战略引领。“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有效连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有效贯通,旨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大思政课”的战略引领下,高校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推动形成系统协同效应,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
  “大思政课”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阵地。“大思政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在线课程、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大思政课”将课堂延伸到实践和现实中,整合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在实践性、案例式、项目化的教学中悟情明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辐射效应,“大思政课”能够在更广阔的场域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
  “大思政课”汇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大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增强知识和技能学习,用实践检验书本知识,使理论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大的实践动力。“大思政课”通过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的教育资源,融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思政育人过程,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汇聚强大的育人动力。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化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把好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方向。强化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方向。政治引领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价值塑造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化建设。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严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规矩,凝聚政治认同,达成政治共识,形成政治合力,引领社会思潮,站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加强学理化阐释,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根本。运用学术语言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及体系化建构,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理论说服力与影响力的核心所在。学理化阐释需要结合生动现实才更具说服力。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道理讲清楚、把理论讲透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合理利用数智化技术,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方法。面向数智化发展大势,要积极将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数智化技术融合。在遵循思政课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等数智化资源,可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虚拟现实技术(VR)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AI)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全面分析、智能评估和实时反馈,助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优化升级与精准供给;教育学习平台(如学习通、智慧树等)可实现思政课学习资源的电子化和数字化,通过开展直播讲座、专题讨论、社群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交流与生生互动,有效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锻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基础。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意识、严明的政治纪律和积极的政治担当。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根铸魂的使命感和为国育人的价值感。要紧跟时代发展,坚持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话语创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要储备多学科知识、关注国际动态、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增加思政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坚守职业道德、保持思想纯洁、规范教学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要坚定理想信念、锻造崇高道德品质、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并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作者单位:山西工学院。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一般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20231699)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7期

  • 第2025-04-26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