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激发政务新媒体效能 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

  

伊文臣 李静芳

  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山西省依托数字政府建设专项规划,推动政务新媒体迈向集约化、智能化新阶段。要加快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让技术之光照亮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更好地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也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山西省依托数字政府建设专项规划,推动政务新媒体迈向集约化、智能化新阶段。在技术迭代与社会变革双重驱动下,如何将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精准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激活数字治理动能,亟须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发展路径。
  锚定核心功能,做好信息桥梁角色。作为党政机关联系服务群众的数字化纽带,政务新媒体的首要职责在于精准传递政策原声、权威解读法规内涵,既保障公众及时获取政务信息,又促进政策要义的有效传播与正确理解。此举在提升平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能够塑造党政机关良好形象,更能在信息生态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传播环境下,政务新媒体通过科学设置议程、及时澄清谬误,可以有效引导舆论走向,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值得强调的是,依托政务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机制,公众可通过评论反馈、私信沟通等渠道实现社情民意的直达传递,这种政民良性互动模式既为公共服务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提升治理效能。
  坚守为民初心,提升用户体验感。政务新媒体的本质是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延伸,其高质量发展需落实政务为民的初心。将政务为民本色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治理效能,要以用户实际的体验感为标尺,依托“可用、管用、好用、爱用、敢用”五维框架:“可用”关注服务覆盖与协同能力,“管用”强调事项办结实效,“好用”优化全流程交互体验,“爱用”侧重用户黏性培育,“敢用”构筑数据安全信任,最终让群众满意。同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时抓取群众留言中的高频诉求,建立民声热力图并自动分拨至责任部门,推动被动应答向主动感知转型。
  回应网民关切,建立信任机制。互联网的实时传播造就信息生产的碎片化、信息消费的快餐化,政务新媒体应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研判社情民意。回应网民关切的事件是主题共鸣,以情感传播回应网民情感才是共情传播。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凝民心,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认同,这种以信任为核心的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切实围绕社会公众需求提升运行效率、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巩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机制,提升政府公信力。比如,一些地区的政务微博成为促进地方发展、回应社会关切、展示政府形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平易近人、掷地有声的时代之窗。
  协同多方力量,打造共建共享立体矩阵。以系统思维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跨场景的资源整合,建立“纵贯横联”协作机制,形成矩阵联动、数据互通的协同生态。纵向打通不同层级,省级平台聚焦政策解读与数据中枢功能,市级平台强化民生服务集成,县级平台依托融媒体中心下沉至社区治理。高频事项由省级统一开发标准化服务模块,基层通过轻量化接入实现功能复用,减少重复建设。同步建立“基层需求直报——上级资源反哺”的双向通道,破解基层技术能力不足的痛点。横向打破部门壁垒,跨界联动行业资源,通过联动提升传播声量,实现数据资源全域共享。可借鉴“国资小新”微博模式,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政策传播联盟,借助企业用户基数扩大政策覆盖面。在场景协同领域,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资源,线上搭建公众参与模块,通过随手拍、微提案等功能收集民意;线下联动社区网格员、社会组织建立诉求响应闭环。
  规范与创新并重,激发政务新媒体内生动力。政务新媒体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在守正中实现规范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以制度刚性规范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政务新媒体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推行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明晰运营主体权责边界,构建“内容生产——多级审核——精准发布——舆情响应”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量化的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传播效能、政民互动指数、政务服务转化率等关键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考核体系;构建涵盖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应急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在复杂网络生态中维持政务新媒体平台的服务连续性与公信力。另一方面,以创新柔性激活服务动能,在坚守政治底线和安全红线的前提下,优化内容策略,创新传播形式,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探索政务新媒体智能化、场景化、人性化的服务模式。鼓励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前沿技术试点应用,为民生服务等创新形态预留空间。
  强化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媒介素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治理模式正在从线下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向管理模式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数字政府建设同干部队伍的素养、技能和能力密切相关。在数字化治理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政务团队与公众的重要能力之一,关系到政务新媒体从建设到使用等各环节的效能发挥。首先,强化领导干部的政治和技术双核素养,涵盖政策解码、舆情研判、媒介对话与数据决策等能力,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框架。其次,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知网懂网、服务热情、善于沟通的政务运营团队,把握群众关切,紧随社会热点,找准政务服务和群众需求的契合点,主动挖掘、筛选具有正向激励价值的话题,营造正面舆论。此外,公众媒介素养培育需突破单一教育模式局限,从不同维度构建系统化框架:制度层面,将媒介伦理、信息辨识等核心素养嵌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跨学科育人矩阵;社会层面,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媒体层面,通过算法优化信息推荐机制,将优质内容精准抵达公众;个体层面,主动学习媒介知识,提高自身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政务新媒体的平台建设已迈入效能跃升的关键阶段,我们加快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让技术之光照亮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更好地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将政务新媒体真正从指尖工具提升为治理引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分别为: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政务新媒体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YB207)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7期

  • 第2025-04-26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21期

  • 第2025-04-20期

  • 第2025-04-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