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老梅遗韵亦动人

  20世纪80年代,我为太原几位著名画家每人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每篇只有千字,抓取了每位画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其中,1981年为赵梅生先生撰写的《气象万千在“变”中》,写于他太原首次个人画展之后,那是我观展时心底涌动的感慨,后来才知晓,这或许是最早评说他艺术特色的文字。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4年,可我依然觉得,“变”这个观点尚不过时。这并非一时的感悟,而是在与他50多年的相识相知中,在长期无数次品读他的画作时,渐渐笃定的认知。
  “变”是创新,更是艺术家的生命之源。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从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像勇敢的拓荒者,不断在艺术的原野上寻找新的风景。赵梅生先生便是如此。他对艺术的追求从来不知“满足”,在题材选取、视角切入、构图设计、造型塑造、笔墨运用和色彩渲染等方面均展现出独特性,笔下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新意,鲜有雷同之作。
  “变”也是艺术家实力的见证。唯有具备深厚功底的艺术家,才能变得出,变得高,变得引人入胜。赵梅生先生绝非那种“依葫芦画瓢者”,他总能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灵活地变换形式、内容与手法。早些年,他画漫画,以“讽刺与幽默”见诸报端;后又画招贴画,张贴于并州街头巷尾,以很强的感召力给观者以力量。再后来,他专注于写意花鸟和山水,一幅幅画作带着独特的韵味,走进了办公、会议、接待场所,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给予人们无尽的感染与启迪。
  “变”更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程中,正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前行。时代在变,绘画艺术也在变化、发展、完善,这一个个“变”汇聚成了书画艺术的璀璨星河。大浪淘沙,优者存留。赵梅生名曰“梅”生,画以梅名,他笔下的“梅”每每催人上进。我浅读过历代的咏梅诗,品赏过不少大家画的梅作,总是感到赵梅生先生的“梅”,与历代名家的作品相比,别具一格。他画梅,总让人生发“铁骨铮铮”“铁石气概”的豪情。看那枝干,笔力遒劲,与石头巧妙融合,让人难以分辨是枝干还是石头;他画的花,虽与真实的花朵大不相同,却以浓烈厚重的色彩层层堆叠,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变”还是艺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必然要求。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被人们欣赏、被时代需要。那些只在画室里孤芳自赏、在展厅里自我陶醉的所谓“艺术家”,早已背离了艺术的使命,才是俗气极了的。而赵梅生先生紧跟时代,既懂艺术,又懂人生。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用展翅的雄鹰描绘人民的英雄气概,用红色的太行山展现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他以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衬托着几只和平鸽和一束万年青,描绘祖国和平、民族团结、繁荣昌盛、万古长青的美好图景。这样的构思与创作,没有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技艺,是断然难以达到的。
  更令人敬佩的是,赵梅生先生一生向社会捐赠了千余幅作品,这些作品千姿百态,神采各异,充分显示出一位艺术家的高尚品格,一位大家的风范。90多岁高龄时,他几乎每天都会与我通电话,电话里聊得最多的,便是保重身体与求变创新。他曾多次自信地说自己一定能活过齐白石,他真的做到了,直到98岁驾鹤西游。他虽然走了,但他一生学习传统、走出传统、转益多师、一专多能、创新求变、勇立潮头、服务大众的践行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记得在他首次画展时,他的妻子以一幅《牛程万里》相贺。赵梅生先生就像一头牛,他是一头充满智慧的牛,拉车前行时,也不忘抬头看路,既有毅力,又有后劲。如今,他已离去,但他的艺术人生,他对“变”的执着追求,是艺术家学习的榜样。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细细追忆他的一生,学习他求“变”的艺术精神,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赵望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5-05期

  • 第2025-05-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