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政治

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摆摊”解民忧——

一张折叠桌摊开民生账

  “你好,我是异地户口,居民医保咋缴不进去费呢?”“我下个月就70岁了,高龄认证怎么办理?需要带哪些资料?”近日,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很热闹,一顶简易的雨棚下,社区党委书记董殿英正在“摆摊”接待往来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董殿英认真记录着每一个诉求。
  该社区党委紧扣阳泉市委社会工作部重点推进的“三化两改一提升”行动要求,立足民生需求,探索创新,把政策指南、办事表格和民意记录本摊开在阳光下,听取群众所需所求,以“五融五变”机制,将一项项工作任务转化为温暖人心的民生实践。

群众家门口的“全科服务台”

  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是阳泉市最大的社区之一,有1710户居民。由于社区中间横穿一条铁路,各小区比较分散,其中西河滩区域848户居民往返一次社区,路上要花费一个多小时。针对辖区面积大,服务距离“远”等问题,社区不断探索管理体系,以“办公最小化、场所最大化、服务最优化”为突破口,开展“移动办公桌”“议事小板凳”等跨前服务,打通社区治理网络,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如今社区干部都主动上门服务了,遇到难处直接在家门口提出来,很快就能处理好!”小区居民王大爷说。社区党委书记每周固定时间化身“摆摊书记”,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会同共建单位轮值书记、街道包保干部和在职党员,将服务阵地前移至群众家门口。在这里,高龄津贴申领、居住证办理等民生事项实现“当场办”,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医保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实现“现场答”。
  今年年初,社区在瓦窑坡小区“摆摊”时,了解到该小区霍阿姨因儿子残疾、医疗支出大导致生活困难,现场的红马甲志愿者立即协助整理材料,街道包保干部同步对接民政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为霍阿姨家庭快捷办理医疗救助申请,极大地缓解了因病致困的压力。
  “有的居民离社区远,办事难一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题。”董殿英一语道破“摆摊”的初衷,这张会“移动”的办公桌,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是民情“收集站”。社区党委书记带着工作人员边办公边记录,把居民随口提到的意见建议都记在专用笔记本上,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仅如此,社区党委积极改进便民服务大厅值班模式,实行“1+N”轮岗制度,大厅常态保留1名综合岗人员做好接待和办理各类业务,其余工作人员全部编入网格开展流动服务,同步推行“全岗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每周业务实训、跨岗轮训等方式,确保每名社区工作者都能熟练办理各项服务事项,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多方联动的“治理枢纽站”

  在折叠桌上,不仅摆着办事材料,更摆着社区治理的“密码本”。为了让社区成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湾,近年来,该社区创新“大碗茶”议事协商机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鼓励“居民的事自己议,居民的事居民定”。董殿英深知,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才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在食品小区的楼道里,退休党员陈师傅正带领党员志愿者安装声控灯,这是社区推行“四事分办”的生动缩影。针对独居老人门锁维修等个体事务,社区联系辖区个体工商户,促成双方以低于市场价20元达成维修服务,既满足老人需求,减轻经济负担,又激发商户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楼栋公共事务方面,如市政府小区1号楼6单元地下室漏水,则启动“听、议、办、评”流程,组织业委会、居民代表、物业召开议事会,通过讲清政策、明确权责,引导居民共同出资进行维修,维修过程由居民选出代表进行监督,维修结束后,居民共同评议维修效果,实现小区的事协商办。
  面对瓦窑坡小区电力铁塔树木隐患等“专事难事”,社区联动供电所、园林局等专业力量,经多方勘查、集体研讨,决定采用“人机协同、分段处置”方案,由供电所完成线路停电报备与安全隔离,园林局调用专用高空作业起降车,配合树障修剪人员对树木进行分层分段修剪,多方紧密配合,历时6小时完全消除潜在风险,保障居民安全。
  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在民生服务中持续释放,市政工程管理处党员不仅为行动不便的刘大爷家维修楼道灯,更主动结对帮扶,定期上门解决污水管道堵塞等生活难题。派出所民警现场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越来越多的“红色力量”汇聚到社区治理中,实现从“社区独唱”到“多元合唱”的转变。
  如今,小区里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居民微信群里的“金点子”越来越多。“‘摆摊’时听得多了,就明白居民不是不愿管,而是缺少‘管事’的平台。”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搭起这个平台,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事能自己议、自己定。

新就业群体的“暖心加油站”

  通过“出摊办公”,在各小区轮流“摆摊设点”,该社区不仅方便为辖区居民办理各项便民业务、提供各类政策宣传和咨询,还能收集到许多精准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在“摆摊”时发现,外卖小哥常常蹲在街角休息,快递员找不到地方喝口热水。针对新就业群体的休息难题,社区积极与总工会沟通协作,将爱心驿站打造成户外工作者的“24小时能量补给站”,为这些奔波在外的群体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该社区联合一些餐厅,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和困难群体免费供餐,并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基本服务;携手华康医院在暖“新”驿站每周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不仅能为“两新”群体测量血压、血糖,还提供心电图、腹部彩超等专业体检项目。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外卖员小李虽常感身体不适,但忙于工作而忽视自身健康,也舍不得花钱体检,正是在这次义诊中检查出高血压,医生当场为他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社区搭建的双向服务平台,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他们化身“流动哨兵”,在走街串巷时发现井盖缺失、路灯故障等安全隐患,随手拍照向社区反馈,他们的顺手而为为群众筑牢了安全防线。快递员王师傅主动加入社区“网格信息员”队伍,在配送时留意独居老人家中异常情况,成功协助化解2起居家安全风险。
  董殿英深知,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她表示,今后将继续“出摊办公”,强化小区党支部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和内容,用真心、爱心、责任心服务居民,让“出摊办公”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桥梁,让基层治理这个“大概念”在社区里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本报记者李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5-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