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作为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应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破浪前行。
从历史渊源来看,山西发展低空经济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通用航空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56年,我省就开展了航空物探放射性磁测飞行。同年,太原、长治、大同3所航空运动学校相继建成,山西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航空体育的省份之一,且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拥有3个航空训练基地的省份。从发展潜力来讲,山西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但我省目前仍然存在配套政策法规未形成体系、空域管理与标准规范脱节、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滞后、安全监管与风险管理水平不强、低空产业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民进山西省委会建议:
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通航产业发展新模式。结合《山西省加快低空经济发展和通航示范省建设的若干措施》及低空经济产业特点,尽快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系统谋划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在确保低空空域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以军地民三方共推机制对现有空域调整和优化,合理划分低空空域的使用区域和高度,明确不同区域和高度层的飞行规则。
要注重发挥合力,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工作格局。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构及协调机制,打好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国资等要素支撑“组合拳”。构建山西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一方面从建设产业生态着手,推动政企联动招商,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实现低空产业向前向好发展;另一方面重点以太原为中心在“一核两区四轴多组团”开发格局下创新商业场景应用,探索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国内头部航空、物流企业落地山西,拓展提升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加快布局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中游整机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下游服务支撑行业。
要深化产学研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撑。依托龙头企业、航空实验室、功能型平台等,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专家智库支持,建立低空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分层次高标准培养低空经济专业人才队伍,鼓励符合条件的院校积极申报低空经济工程硕士点、工程博士点,引进国内低空龙头、“链主”企业,并在空间保障、场地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综合支持。
本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