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诤”是“实其腹”的底气

——读王芳《盛世诤臣孙嘉淦》

  •   孙嘉淦生于古唐国的山西兴县,为大清重臣。
      王芳在众多山西人中认出孙嘉淦是有原因的。王芳喜欢戏曲、历史、考古、文学,胸藏万壑的她酷读、擅写、喜问、爱唱,心所想、笔所指,心静智生。在任何场合,她都能用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侃侃而谈,或风趣搞笑,或哼上几句符合此情此景的晋腔。
      孙嘉淦作为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是在后世被贴了“盛世诤臣”的标签的。王芳喜欢“诤”这个词,喜欢《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说文解字》说:诤,止也,从言争声,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王芳说很难有一个词毫无违和地诠释一个人的一生,首先,“诤”用在孙嘉淦身上却是严丝合缝;其次,“诤”也符合王芳的性格,直接、爽快、不拖泥带水。王芳说,“诤”用在已经衰颓的年代,是对那年时代的救赎;用在当下,仍对人有提醒和警示作用。
      王芳的这本书,摒弃了她平日历史散文洋洋洒洒的写法,改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为孙嘉淦的一生写了一部传记,书中通篇用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孙嘉淦的“初心”。首先,孙家相传为“文曲星君”比干的后人,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孙嘉淦父亲世称饱学先生,又以义侠闻名乡里,坚持“日食粗粒,关门教子”,是一位懂得子女教育高于物质优渥的高格父亲。他教育孩子信奉的是苏轼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教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孙嘉淦从小就具备了应对人生万象的智慧和能力。
      其二,孙嘉淦有两位好老师:朱轼、张伯行。朱轼主张“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张伯行推崇儒学、奖励直臣,并把信奉的程朱理学应用到日常的为学、为政和为人中。孙嘉淦的为官之道,多来自于两位老师的教诲。
      其三,孙嘉淦不在乎万世之名,只求受惠万数之众。
      王芳用史料中修缮580条水渠呈现了孙嘉淦的政绩。
      孙嘉淦任直隶总督期间,治理直隶水系五大河流,从不道听途说,而是实地走访、虚心求教,从永定河入手,实地考察海河各支流的实际情况,提出根治方案。治理大运河,北运河裁弯取直,坚固堤坝;南运河两岸驻堤,疏浚河道,使河水行于正道。
      孙嘉淦重视教育,他亲自去基层督学、调研;考核生源,选拔、培养教官。治理拐卖案,现场查验户口,并建立与京城联合协作机制;审查奸盗案,实地演练判断;处理贪污案,从制度上治贪养廉;还有查办诉讼案、整顿盐制、解除禁酒、查整关税等等。
      孙嘉淦的一生查办了无数案件,既顾全大局,又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从未为自己涂上一丝铜臭味。可以说,他为官四十余年,肚子里装满了家国情怀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心无杂念的忠诚、一种超越时代的清醒。
      全书没有过多的煽情描写,孙嘉淦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对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大清朝的内视镜取景:他竭力解决诸多案件,是对想象中的康乾盛世的拯救和挽留;他用砖头装满箱子告老还乡,看似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是给那个时代撑门面;他身上长满毒疮抑郁而终,是对一个朝代濒临危亡的暗示。
      王芳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像一个时间的观察者,看一个人和三个朝代并驾齐驱,然后,她把孙嘉淦的理念播种在文字里,让读者看到它们的生命蓬勃而动,让乾隆的那句“朝中少一正人矣”在后世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响。
      因为,几百年来,我们强调的主题没变:廉洁、初心、人民至上、胸怀天下。

    史丽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12期

    • 第2025-05-11期

    • 第2025-05-10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