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唱响传承与奋斗的绿色史诗

  • 音乐剧《塞上绿洲》剧照

  •   9000株树苗,成活3株,在右玉寸草难生的沙地上,这是生命的微弱希望,右玉人点燃了与风沙抗争70多年的星星之火。近日,由朔州市歌舞团倾力打造的音乐剧《塞上绿洲》首演,以右玉几十年治沙造林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不仅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右玉绿化史,更把右玉精神的深刻内涵描摹出来,成功构建了一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生命力的主旋律作品。
      关于右玉种树治沙的题材已经在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上呈现过很多次。在团长郝丽云的带领下,在总导演、编剧冯林的指导下,这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塞上绿洲》依托本土演员,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地跟大家见面,整个团队付出了很多。无论是郝丽云、作词人王璐对于地道朴实唱词的推敲创作,还是导演电影化风格的把握、演员的创新表达,让观众们看到了整个剧团、剧组对右玉的真挚情感和全力投入。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本剧牢牢扭住右玉精神这一主题,通过刻画周荣、王敬业两任县委书记带领大家种树护林、香草组建“红姑娘突击队”“00后”年轻一代欢欢、乐乐决心扎根右玉,我们看到了三代人的绿色接力以及右玉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与精神传承。在本剧中,导演对某些意象赋予了诗性隐喻,比如,铁锹既是右玉人对抗风沙的武器,也是数代人接力种树的“信物”:种下希望、作为苗旺陪葬、后代修复铁锹……种树的工具已经成为右玉人的精神图腾而永存;红纱巾是苗旺和香草对爱情的期待和承诺,也是“红姑娘突击队”的巾帼豪情;本剧尾声,导演将光聚焦于插在黄土中的那把系着红纱巾的铁锹上,少先队员上场对铁锹致敬并且主舞台一家三口浇灌小苗,又进一步将主题升华到代际责任的延续,呼应着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的永恒意义。
      在艺术技巧方面,导演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作品一开场,充满活力的rap就先声夺人,时尚动感的原创音乐和舞蹈、民谣,既展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充满现代感,比如《快跟上这个步调》中的rap融入方言俚语,《绿富梦圆》用轻快旋律传递着新时代的愿景,《劳动歌》又通过肢体语言强化了劳动场景的感染力。可以说,整个舞台巧妙集合民间艺术,音乐、唱腔、说唱、劳动号子式的集体舞段和剪影……既展现右玉特色文化民俗,又以肢体语言、音乐设计强化了“人沙对抗”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舞美设计和舞台调度通过纱幕投影、灯光分区切割、时空叠化交错,老年香草与青年香草对话、欢欢与苗旺隔空呼应,当下视角和历史视角融汇在同一舞台,增强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这是一部展现右玉几代人防风治沙的绿化史诗和赞歌,也是新时代劳动人民和生态治理的现实寓言。就像歌词中反复吟唱的“种树才有好生活”,塞上绿洲是一代代右玉人用血汗在荒漠中奋斗出来的。观众席中一声声的“种!”是对剧中人物的互动,更代表着公众对于生态意识的集体觉醒。《塞上绿洲》通过讴歌右玉治沙个案,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王小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1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9期

    • 第2025-05-18期

    • 第2025-05-17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4期

    • 第2025-05-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