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秦家埝村看柳编

  夏县有个村子叫秦家埝,坐落在白沙河、青龙河和姚暹渠三条河交汇处,建村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就在这座古老村落里,如今还保存着一种同样古老的柳编手艺。
  五月中旬,晋南小麦孕穗、油菜结荚、苹果花开、毛桃初现,我和运城学院的秦建华教授、省水利学院的杜刚辰老师结伴,一路穿过温润的春风,来到了秦家埝村,目的是亲眼看一看这里声名远扬的柳编手艺。一名村干部领着我们来到了秦海珠的院落,说这位老人是秦家埝的柳编高手之一。
  院子和院子一侧的棚屋内,码垛着一捆一捆的干柳条,足够装满两辆大卡车。村干部说这些都是直接从柳树根上生长出来的枝条,春天抽芽、秋天收割,每根柳条都像小拇指那般粗细,直通通的,长的2米、短的1.5米。原来,这就是柳编所用的基本原材料。
  我们在柳条垛前拍了照,却始终没有看见秦海珠的影子。正纳闷时,村干部走近屋子的窗台下,对着一个四方形的地窖口喊道:“老秦哎,有客人想看柳编哩!”地窖里传出声音说:“叫他们下来吧。窖口小,操心别碰住头!”我和杜老师小心翼翼地踏着木梯下到了地窖里。说它是地窖,其实就是建在住房下面的地下室,顶高2.5米左右,面积约12平方米,阴凉潮湿,热气不侵,而这正是柳编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地窖里埋着一口大水缸,地面堆积着在水缸里浸泡好的湿柳条,这些湿柳条已经被刮了皮,雪白、溜光,又软又韧。秦海珠坐着小板凳,一只柳条簸箕搁在他双腿上。这个簸箕属于中号簸箕,约90厘米见方,是他一大早开始编的,已接近完工,他正在给它“缠帮”,也就是用柳条片给簸箕织裹一个浑圆而厚实的边,使它结实耐用和便于使用。我们看他手中的柳片薄而柔韧,问老人这是怎么削成的。他拿起一根柳条插进身旁的开片机里,机器一转,柳条就被片成了丝带状的一条条柳片。
  “以前都是用快刀手工开片,现在省事了。”秦海珠说:“秦家埝村河多,河埝也多,柳条就生在那河埝上。我们的老祖宗在唐朝就发明了柳编手艺,一直传到了今天。”他说他今年79岁,9岁开始学柳编,70年来他编的各种柳编器具已记不清数目了。5年前,像他手中这么大的簸箕,他一天能编4只,而现在只能编2只了。
  老人还告诉我们,前些年全村从事柳编的家户有四五十户,现在没有这么多了;可是他和家人还要继续编,要把老祖宗的这门好手艺传下去哩。
  我们瞧他那双手,手掌宽厚、手指粗壮,青筋如蚯蚓般爬满了手背。大概只有这样的手,才能用柳条编出来奇迹吧?再瞧他手中的柳条簸箕,简直像一种精致的艺术品:一根根白色的柳条经纬织结、互相锁扣、横竖成排;簸箕束腰敞口,造型美观,圆方得当,有凹有凸。千百年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前辈,就是使用它簸小麦、簸豌豆、簸芝麻、簸谷子,簸去秕糠和杂质,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洁净的食粮。
  言谈观摩之间,秦海珠老人的手却始终没有停歇,在我们攀出地窖之前,他的新簸箕也完全编好了。
  辞别了老人,村干部又带我们参观了秦家埝柳编产品展览室,柳条箱、柳条包、柳条罐、柳条帽,还有柳条笸箩、柳条食盒、柳条提斗、柳条衣柜等等,想不到许许多多生活和生产器具,都能用那河埝上疯长的柳条编织而成……

管喻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