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行老战士、将帅的子女,我受中共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之邀,赴武乡参加了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
我的父亲鲁瑞林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开国少将。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从此,父亲的双脚踏遍太行的山山岭岭,参加和指挥了诸如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急袭战、关家垴歼灭战、围困蟠龙等无数次的大小战斗。
一直以来,追寻父亲在武乡县的足迹,是心之所愿。这一次,参加活动之余,在孙俊堂、赵太生两位热心人的引导下,我终于如愿以偿,且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在武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家属院,我见到了已经85岁高龄的奶哥哥,他叫韩水木,他的母亲是我二哥鲁五一的奶娘。
战争年代,父母东征西战,无暇顾及孩子,二哥出生后便被送到蟠龙镇韩家垴村王富花大娘的家,生活了整整5年。奶哥哥比二哥大4岁,他清楚地记得,临分别时娘和弟弟哭得一塌糊涂,他自己也是双脚卡住门不舍得让弟弟走。
人虽分别,亲情不断。听奶哥哥说,临近春节,他们总会收到父亲寄来的钱,多少年从不间断。那年,父亲生病在北京做手术,奶娘知道后催奶哥哥一定去看看,她不放心。1983年,父亲重回太行,奶娘却在前一年去世。父亲遗憾地自责没能接她去条件好的医院救治。
就在2019年,二哥还曾携妻子、女儿专程回太行。兄弟见面,谈笑甚欢。因此,当我将二哥已去世的消息告知奶哥哥时,他先是怔了一下,接着眼里噙满泪花,喃喃自语“他比我小4岁呐”。
此时,我也异常激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浓浓温情与人间大爱。
接下来,我们前往洪水镇熬垴村。路上,孙、赵两位先生给我介绍沿途红色遗址和故事。
“现在我们正是沿着浊漳河,1938年4月16日长乐急袭战在这里打响。你父亲那时在386旅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也参加了这次战斗,772团团长叶成焕光荣殉国。”
“现在我们的对面就是蟠龙镇。1943年7月至1944年2月,这里发生了著名的‘蟠武战役’‘围困蟠龙’战斗。”
车由洪水镇东拐沿盘山公路向上爬行,眼前渐渐出现的是绵延不断的黄土丘陵,层层叠叠的梯田美丽壮观,广阔的山野被绿色覆盖。环望着叠嶂山峦、道道山谷,我感慨万分,仿佛看到父亲镇定自若地指挥着部队,与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搏杀。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熬垴村的制高点上竟然建有一条长达百米的红色文化传承墙。红色记忆一栏里,有陈锡联、鲁瑞林、彭涛三人的头像。下面有文字介绍:“1942年,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部驻扎在熬垴村,司令员陈锡联、鲁瑞林、政委彭涛在此领导和指挥769团、14团、决九团及各县独立营和民兵,进行了反‘扫荡’反‘清剿’及1943年的围困蟠龙等战斗……”
父亲的头像我在不少纪念馆、陈列室里见过,但今天在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再次见到,心中别是一番滋味,是一种感动、一种鞭策。80多年过去了,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用这种方式来铭记过去、教育后人,可见老八路、老司令员一直是珍藏在他们心中的。
老党支部书记张庆云指指村中的一座房子,对我说,那就是当年你父亲住的地方,第三军分区指挥部旧址。说话间,我们沿着整洁宽敞的村间道路走下坡来。这是村里地势较为平缓的空地,周边无人家,独留这3间土屋。张庆云老人告诉我,以前这是村民张宝成家,为了保护这珍贵的革命文物,村委会筹资进行了修缮维护,石砌了边坡,硬化了道路和院落。要将这里建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育青少年永远跟党走,接好革命班。
听着张庆云老人质朴的话,凝视着简陋的小土屋,眼前浮现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土屋里,小煤油灯下,父亲两眼紧盯着铺在桌上的地图圈圈点点,有时皱皱眉头,冥思苦想;有时镇定自若,一拳砸下去。他的一生就是打仗、工作。我们这些“散养”大的兄妹们懂得他为国操劳、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
时近端午,从熬垴村的村民食堂飘出阵阵粽香。张庆云老人带着我推门而入,对里面的人大声喊道:“今天咱村可是来贵人了,你们看,这是咱文化墙上那个鲁司令的女儿。她父亲在咱村住了很长时间,指挥了好多次战斗,老些的人都知道。武家背福民家娘经常讲,鲁司令工作起来甚也不顾,大冬天棉袄上丢了扣子也不管,她才硬逼着脱下来给缀了一颗。”
临别,我真是依依不舍。张庆云老人提着两袋本村出产的黄小米,幽默地说:“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咱这是真正的好米。你父亲爱吃,你拿回去尝尝,爱吃就打电话。”我连连称谢,随后笨拙地写下两句话——“追寻父辈足迹,感受乡亲温暖”,以此表达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衷心祝愿熬垴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乡亲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我们原计划直接返回县城,却突然接到洪水镇党委副书记李小红的电话,得知中村村支两委干部仍在村等候。“还是去看看吧,”我说,“那里也是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
在村委会简短会面后,一行人沿村北小道前行。在一处背靠大山的隐蔽位置,几孔窑洞残破倾颓,四周荒草丛生。村文物管理员肖俊杰介绍,这里曾是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和抗大六分校驻地,现已申请旧址保护。李小红副书记表示,洪水镇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这一路,厚重的红色气息与炽热的乡情始终相随。英雄的武乡,光荣的武乡,这片土地令人肃然起敬!
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