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清晨,晨光为青砖灰瓦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空气中浮动着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带着肉的醇香与香料的辛香,引得人鼻尖轻颤——那是牺汤在灶上翻滚的召唤。
晋源牺汤,源于周朝“牺牲祭祖”的古老习俗。《说文解字》中有,“牺者,宗庙之牲也,从牛羲声”。可知,“牺”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牲畜的称谓,那么“牺汤”也就与用宗庙祭祀结束后的羊做成的汤有关系了。据史料记载,西周贵族在用全羊祭祀祖先之后,会将其煮熟,连汤带肉分给族人享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晋源牺汤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由宫廷祭祖仪式变为民间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继而成为民间美食。
晋源牺汤铺子多隐在老城街巷的褶皱里,原木招牌挂着褪色的“正宗”二字,门口蒸腾的热气却永远鲜活。
清晨五点半,第一锅汤便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铸铁大锅里,羊骨、羊肉与十几种秘制香料在沸水中缠绵起舞,火光舔舐锅底,将骨头里的精髓一点点熬进汤中。熬汤师傅裹着粗布围裙,手持长勺不时搅动,蒸汽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却掩不住眼底对这锅汤的珍视。
条桌前坐满了食客。白发老者捧着海碗,慢慢吸着汤,肉香混着葱花的清香在唇齿间炸开;青年人则显得着急了些,稀里哗啦几口连汤带肉就喝了个底朝天;带着孩子的妇人,舀一勺汤轻轻吹凉,喂进孩子口中,温柔的笑意与汤的暖意交织。
师傅再次掀开锅盖,雾气轰然升腾。他娴熟地舀起醇厚的汤汁,浇在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片上,再撒上翠绿的香菜与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牺汤便递到我面前。汤色乳白如琼浆,表面浮着星星点点的油花,在晨光里泛着诱人的光泽。
轻啜一口,滚烫的汤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味蕾。羊骨熬制的汤底醇厚浓郁,带着岁月沉淀的鲜香,香料的味道恰到好处,既不会掩盖肉香,又增添了层次丰富的口感。羊肉软嫩多汁,入口即化,咬起来却又带着嚼劲,每一丝纤维都浸满了汤汁的鲜美。将烧饼掰碎泡进汤里,让它吸饱浓稠的汤汁,一口下去,既有面饼的麦香,又有汤汁的醇厚,满满的幸福感在口中四溢。
在晋源,牺汤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刻进当地人骨子里的生活印记。老辈人说,从前每逢祭祀,宰羊后的余料舍不得浪费,便用来熬汤,久而久之成了独特的风味。如今,牺汤摊成了邻里交流的场所,清晨的一碗汤,盛满了家长里短、岁月故事。
喝完最后一口汤,碗底残留的油花在阳光下闪烁。起身走出铺子,晨光已铺满整条街道,街边的槐树沙沙作响。
邢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