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涌现出许多新问题和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热情,本报《学习周刊》开设“理论通信”专栏,针对党员干部在学习过程中有代表性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解答,以期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编者
提问:张盛华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请问,为什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解读:郎明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政治与法律教研部副教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养成的高尚政治品格和光荣传统。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靠这一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持家、立业、兴国,塑造出一代代人干事创业的“韧劲”,深深镌刻于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血脉与基因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着重强调厉行勤俭节约,形成了尚俭戒奢的良好党风、社风、民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更要以须臾不可懈怠的责任感使命感,传承与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战胜困难、奋勇前行的强大思想力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体现了我们党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不仅塑造出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也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建立起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血肉联系。纵观百余年党史,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宝贵品格和过硬作风攻坚克难,绘就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和艰苦的生活条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机关人员和普通民众一起,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为前线红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积极准备,为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基础。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号召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赶考”的精神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为使国家尽快富强,我们党更加强调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朱德指出,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全党上下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的方针,依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攻克难关,擦亮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朴素情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客观情势与世界快速发展的局面,邓小平指出,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党带领人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干事创业,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跨沟涉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大踏步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等制度规范相继出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党中央以反复抓、抓反复,持久抓、抓持久的决心恒心,使全党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全社会尚俭戒奢习惯蔚然成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彰显出中国人民俭素为美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立身之本、治国之基。勤俭节约不仅关系个人修养,也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衰。“崇尚节俭、俭以养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突出的一项特质,并贯穿于个人修养、家训家教和理想抱负中。
勤俭节约是个人修身之基。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司马光曰,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纵观古今,凡是成大事者,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和有礼、有节、有度的品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节制,更是个人修身的基础。
崇勤尚俭是治家兴业之要。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风家教。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崇勤尚俭”是其中重要一条。《尚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其中收录的《无逸》有云,“君子所,其无逸”。意在君子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生。司马光千字家训《训俭示康》有“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来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的道理,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俭节约。
清正廉洁是兴国安邦之本。奢侈浪费是贪欲之始、堕落之端,营造清正廉洁之风是国家兴盛、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党的作风建设,重拳整治“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人多地少,粮食产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要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每个人肩上的责任,在全社会营造出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要持续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出台一系列党内法规,我们党兑现了庄严承诺,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历史主动。党员干部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风正、民风淳,优良党风对社风民风具有显著引领作用。比如,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与时俱进完善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资源节约等规定,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全社会立起榜样、树起标杆。党员干部要自觉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笃行者,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做好示范、当好表率,把党的作风建设这张深刻改变中国的“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要树立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降低1至3个百分点,可减少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的小节约叠加起来成效巨大,每个人的小浪费会导致总体上的损耗惊人。要坚持节约优先,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粮食节约行动。要加强青少年勤俭节约思想教育,从家庭、学校抓起,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追求美好生活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艰苦奋斗并非节制消费,而是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劳动教育,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增强勤俭节约的道德自觉,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走进人们心间,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引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