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将有力推动山西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内涵式提升。
借助数字技术拓宽融入维度
当前,数字技术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方针,在此背景下,应顺势而上,全力强化数字技术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赋能作用,以此持续拓展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借助数字技术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加大教学资源保护力度。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犹如浩瀚星辰,璀璨而繁多。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文化内容整合,有利于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积极探索数字化存储模式,借助数字技术之力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辟新路径。比如,可通过建立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对山西古建筑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记录,使其在虚拟空间中得以永恒保存,同时也方便高校师生随时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构建多元化数字呈现体系。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形式,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呈现出来,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重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对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思政教师可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传统叙事教学模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入历史事件的展示过程之中,以有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同时,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历史文物或遗址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就能遨游于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海洋,深切领略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浓郁深厚的文化养分。
推动数字资源共享共通。数字化的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应局限于特定场馆或平台,而应实现广泛的共享流通。其一,积极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主流社交与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精心策划并传播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面增强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制作一部以山西传统手工艺传承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详细展示剪纸、面塑等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与文化寓意,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发起“山西文化探秘”话题讨论,鼓励大学生们分享自己对山西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氛围。其二,全力促进各高校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合作。通过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文化资源存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宝库。省内各高校可将各自的数字资源整合上传至统一的共享平台,实现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充分共享。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之中,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里习得生活知识,获取价值认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承担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活动是关键。文化实践活动是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优化文化活动场所。山西省各地市的文化馆、博物馆、古建筑等皆为大学生体悟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情境场所。相关部门应积极为学生学习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契机。其次,组织非遗技艺学习体验活动。山西坐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以晋剧、蒲州梆子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文化,以面塑、剪纸为代表的美术技艺,以平遥推光漆器、杏花村汾酒酿制为代表的传统技术等。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技艺展示,并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开展与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讲座与演讲活动。学校可邀请传统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以及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来校举办讲座,讲述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传承脉络与动人故事。通过专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之中。
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生态是核心。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首先,精心打造山西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深入挖掘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人故事以及独特的山西民俗元素,组织学校师生齐心协力打造文化长廊,使其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例如,在文化长廊中展示不同季节的山西民俗活动图片等。其次,创设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社团。在校团委的组织带领下,师生携手共同创建以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社团,如晋剧社团、剪纸社团等,并广泛邀请感兴趣的学生踊跃加入,在集体学习与探讨的浓郁文化氛围里,体会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独特意蕴。(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