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坐上绿皮火车,奔赴北同蒲线上的一个小站,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列车一路向北行驶,我倚靠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渐渐地,眼前的景物发生了变化,没有了城市的高楼和街道,出现了零星散落的村庄。火车驶入山区,钻过一个又一个隧道,车窗外一片漆黑,只听见轰隆隆的声响。
火车走走停停,乘客上上下下。我的目的地是列车的终点站。对于那个陌生的小站,我一无所知。那里是什么样子?会遇到哪些人?我在岗位上要做些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我的内心有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忐忑。
夜幕降临,天色暗了下来,列车到站时,站房已亮起点点灯光。我走出车厢,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线路两旁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正在我茫然之时,一位穿着铁路制服的大姐走了过来。她看起来不到四十岁,身材匀称,圆圆的脸庞,样子很和气。她笑着说:“小姑娘,你是新来的吧?欢迎你来车站工作!我姓张,你叫我张姐就行!”她有着一副大嗓门,声音传出老远。她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我手中的行李。看着她的背影,我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小站的站舍古朴而陈旧。路过岗亭,一位身材高大,头戴大檐帽、手拿红绿灯的大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他晃动手里的绿灯画出一个圆圆的圈,列车就启动了。
来到宿舍,我环顾四周,房间虽小,却干净整洁。安顿好行李物品,张姐又笑着说:“走,我带你吃饭去,让你尝尝咱大师傅的手艺!”那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是我吃过最香的面条。“吃饱了,不想家!”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想哭,不是因为想家,而是因为感动!师傅们对我的关心,让我这个第一次离开家的小姑娘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
小站很小,只有几个岗位。我很快就熟悉了车站的环境,被安排在客运岗位上学习,张姐成了我的师傅。原本以为客运工作无非就是售票、检票、组织旅客上下车,没什么技术含量,自己能轻松拿下;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要把工作做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候车,孩子玩了一会儿就在座椅上睡着了。列车开始检票,她瞅瞅手里的大包小包,又看看熟睡的孩子,一时腾不出手来,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切被张姐看到了,她赶紧走过去,问了情况后,小心翼翼地抱起孩子。她把孩子轻轻揽在怀里,那温柔的模样就像抱着自己的小宝贝一样。
还有一次,一位老奶奶来到车站乘车,她一只胳膊上挎着篮子,另一只手拄着拐杖。张姐看见了,就急忙迎上去,双手搀扶住老奶奶朝列车走去。老人步履蹒跚,张姐就放慢脚步,陪着她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看着她们的背影,像极了一对母女,特别温馨。上车前,老奶奶从篮子里掏出两个鸡蛋塞给张姐,张姐说什么也没要。
小站的客流不多,坐车的人大多是附近的乡亲,时间长了,老乡们就和车站的工作人员熟络了,一来坐车,总会和我们聊上几句。大爷说:“今年雨水好,谷穗儿长得可大呢,收成肯定错不了!”奶奶说:“我家的母鸡前几天刚孵出了一窝小鸡,可招人待见呢!”看着乡亲们喜笑颜开的模样、听着他们亲切朴实的话语,大家都感到格外高兴,小站里经常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儿让我深受感动。客运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热心。师傅张姐是带着感情去工作的,她用心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在她眼里,旅客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值得用心呵护、值得用爱陪伴。后来,只要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都会上前问一声、帮一把,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小站一切如故。在它的不远处,架起了一座高架桥,建成了高速铁路。每当看到银白色的动车组列车飞驰而过,我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喜悦。回头看着身后的小站,它虽然小、虽然旧,我却深深地爱着它。我相信山里的乡亲们也和我一样,深爱着这个小站,因为它承载着太多乡亲们的心愿,那趟绿皮火车会带着他们走出大山,去往外面的世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杨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