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乡宁县管头镇田间地头满是丰收喜悦,农家院落飘出花草清香。7月13日,胡村新建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内窗明几净,村民老张正为儿子婚礼忙碌着,“搁以前,光搭棚租桌椅就得大几千。现在不只这些村里全包,理事会还帮忙张罗流程,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排场。这新风,咱打心眼里拥护!”老张的话语,道出了管头镇移风易俗工作带来的切实改变。
为深化移风易俗,管头镇组织专题培训班,各村党支部书记和红白理事会骨干讨论热烈。东团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军认真记录着要点,“心里有底了,回去就开村民大会,把规矩立起来!”在石窑村的村民议事亭里,一场关于修订村规民约的“板凳会”热闹非凡。村民们积极发言,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大操大办、倡导厚养薄葬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这份由村民自己制定的“规矩”,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的移风易俗“大家谈”活动中,党员群众代表针对陈规陋习各抒己见,商议出“红白事服务指导标准”等实用方案,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理良方。
积分激励,“小本本”撬动“大文明”。7月20日,甘泉村“积分超市”里,李婶正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上个月闺女结婚,咱按新规办,没超标,得了20分!”管头镇推行“文明积分制”,将践行移风易俗、参与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积分不仅能兑换实物,还与评优评先挂钩,让村民们从被动遵守转变为主动争优,形成了人人争文明的良好氛围。
党员带头,“红马甲”立起风向标。井上村党员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杰率先在移风易俗承诺书上签字,“我是党员我承诺:儿子结婚,酒席不超过15桌!”全镇党员干部纷纷响应,承诺在红白事中严格遵守新规。他们身着红马甲,活跃在宣传和服务一线。“书记都带头简办了,咱还有啥理由攀比?”村民们的观念悄然转变。
乡音宣讲,“小板凳”讲出大道理。“老理儿说‘养儿防老’,我看呐,‘厚养’才是真孝顺!生前一碗热汤饭,胜过死后‘戏台班’!”东团村小院里的移风易俗“围炉夜话”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这样的“庭院会”“板凳会”,成为管头镇理论宣讲的特色品牌。
搭建载体,新风尚带来真实惠。胡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了便利,由红白理事会统一管理运营。村民常德才算了一笔账,儿子婚宴比以往节省了近万元,对于困难家庭,理事会还给予费用减免或帮扶。东团村打造的“老年课堂”,整合多方资源,开设丰富课程,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还策划各类活动,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志愿者们定期看望独居老人,提供帮助和陪伴,73岁的王万斤老人对此连连称赞。
此外,管头镇还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送戏下乡、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同时,精心打造的50余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墙绘和景观小品,让文明理念随处可见。善行义举榜、文明家庭榜、当代乡贤榜,也成为各村最亮丽的风景。
栗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