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高妍 马彬

  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对于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是基础工程、科技创新是核心、人才培养是根本。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尊重客观规律,优化协同治理;推进一体改革、完善创新机制;强化统筹联动、发挥集成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我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的本质内涵,科学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好推动三者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

本质内涵和内在逻辑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兴盛与强大,无不得益于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根本上离不开教育的深入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人才的大力培养。其中,教育是基础工程,科技创新是核心,人才培养是根本,三者本质相通,目标一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相互支撑性,构成了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教育是基础工程。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对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支撑作用。科教兴国战略下,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为提高国民素质而进行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普及和受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培育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而进行持续科技创新和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为此,必须在不断优化以高等教育为龙头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构建全面完整的知识图谱和框架体系,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强国建设发挥先导性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是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的成果内容能够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丰富而重要的资源支撑和持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客观上提出了对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不断为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深化、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教育手段的革新和优化、教育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注入新的资源、新的思路、新的动力等。通过前瞻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够对国家现代化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深度融合所需要的战略人才、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培养方向予以引导和调整。
  人才培养是根本。人才构成了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前进的主体推动力量,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等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对于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一些领域形成国际领先地位等方面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实施路径和策略选择

  当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体制机制协同性上尚待进一步形成合力。比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创新不足,学科间交叉融合度不高,产教融合不充分,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部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深度融合不够,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应进一步结合行业、专业及岗位的具体特点进行分类评价等。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系统,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总体谋划和发展布局。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全面协同的发展规划时,要明确三者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既要确定教育事业在提升国民素质、为科技与人才培养奠基方面的长期目标,又要考量科技创新如何反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支撑,还要规划好人才培养怎样满足科技发展需求、推动教育持续革新,确保各环节紧密相连、有序推进。在配置教育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用于支持开展科技教育相关课程、培训师资的部分;科研经费分配要考虑对教育机构科研合作的支持以及对培养科研人才的倾斜;人才政策既要吸引外部高端人才投身科技领域、反哺教育,也要注重内部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的能力提升与合理流动。
  尊重客观规律,优化协同治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规律,必须在尊重它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协同治理。要遵循教育的渐进性、阶段性特点,依据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认知水平,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等,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要理解和尊重科研创新的不确定性、长周期性特点,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应用的链条式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成长中的知识积累、技能锻炼、实践磨砺、创新突破等一般性规律,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尊重个性思维,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协同治理结构,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一体改革,完善创新机制。要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彼此之间在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的相互支撑性。教育改革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跨学科设置比重,注重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与各学科的交叉。科技体制改革要建立以创新质量、社会效益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破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间资源壁垒,实现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共享共用,提升科研效率。人才培养改革,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畅通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人才流动渠道。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研发,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兼职授课、指导实践教学,科研人员转型创业或进入管理层。通过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强化统筹联动,发挥集成效应。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人社部门等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重大政策制定、项目推进、协同保障等事宜。如在制定高校招生计划时,科技部门可提供前沿科技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人社部门结合就业市场形势,三方共同确定招生专业与规模,确保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匹配。在科研资金分配上,各部门整合资源,联合资助跨学科、跨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强化政产学研联动和区域之间联动,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产业学院等合作平台。企业提出技术难题与市场需求,高校、科研机构利用人才与科研优势攻克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服务,企业为学生、科研人员提供实习实训、实践锻炼机会,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加强统筹联动,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和深度融合,形成集成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者均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7期

  • 第2025-07-26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