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春
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整个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解决传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容、方式、效果和原则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正确认识新闻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背后是思想,揭示的是道理;叙事背后是事实,反映的是实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展开多元现代化叙事。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壤中以独特方式展开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推进全媒体融合,创新讲故事的方式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读字时代”进步到“看图时代”,再进步到今天的“刷屏时代”,文字、图片、视频H5等新闻作品越来越适应手机终端的短、平、快的传播方式。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坚持以我为主,主动发声,精心设置议题,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只有推动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才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流量和效果说话,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全方位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营模式、话语体系、媒体形态、平台技术等变革,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加强资源统筹协调整合,推动内外宣一体发展。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国际传播格局,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带动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良好氛围。
构建媒体传播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施精准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本身就具有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对接用户尤其是网络用户,了解受众的基本特征、信息需求和心理倾向,经过数据挖掘和类型化分析,打造对应性的内容产品,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
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传得愈来愈洪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而更好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作者为晋能控股集团新闻传媒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