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始建于1952年的老矿井,如何书写转型发展新篇章?山西焦煤霍州煤电辛置矿给出了答案。
在煤炭行业的发展浪潮中,曾被视为资源枯竭的辛置矿,正依靠技术创新续写着新的辉煌。
从“资源枯竭老矿”标签到“百年辛矿”愿景,从五年中长期规划到20年生产布局,从生产衔接攻坚到人才培育创新……历经73年风雨洗礼的辛置矿正焕发新生,在资源接续、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应用新工法,资源接续启新篇
霍州市以南15公里,辛置矿坐落于此。
“辛置肥煤”,响当当的炼焦煤品牌。然而,经过多年开采,资源面临枯竭,怎么办?
“整装资源没了,边角煤就是咱们的救命稻草!”“必须把‘家底’彻底摸清。”
去年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迅速展开。
为破解资源接续困局,辛置矿主动出击,多方探索。通过大量细致的勘察论证工作,辛置矿成功开启资源接续的崭新篇章,一套“三步走”战略规划正式落地,不仅让矿井服务年限延长60年,更让“百年辛矿”的底气从梦想照进现实。
目标明确,生产现场的变化立竿见影。3月份,该矿果断推进队伍结构调整,掘进力量集中投向二采区煤柱A面,施工周期缩短30%,为年底回撤旧采区赢得关键时间窗口。
搬家倒面是矿井生产的关键环节,指挥综采支架、采煤机等钢铁庞然大物在井下狭窄巷道频繁辗转开采边角煤,谈何容易。针对这一实际,辛置人亮出“绝活儿”:创新引入工程设计实用化、职工操作专业化、过程跟踪体系化等“六化”工作法,秉承精准适配、安全高效原则,精选优化设备设施,将笨重的设备升级为灵巧高效的“变形金刚”。
同时,积极与丰裕安装公司沟通,引进专业队伍及新设备、新工艺的投用,采用液压双臂吊车、齿轨车等,确保设备拆装、运输、安装高效有序,装卸物件移动自如,搬家倒面时长大幅压缩,安全与效率同步跃升。
“我矿围绕120万吨的原煤生产任务目标,全力提升单产单进水平,将3个掘进工作面列为重点管理,开拓一队单月进尺突破230米,矿井单月进尺最高达到905米,并在6月份顺利组织二采区煤柱A面投产,有效保障矿井原煤生产有序衔接。”矿党委书记、矿长张红义信心满满。
张红义说,当频繁搬家倒面成为常态,一种全新的精采细采生产模式就形成了。目前,已布置好2个回采工作面,同时调整生产布局,从矿井最深处由远及近进行开采,回采结束便关闭边远采区,后期维护费用大幅减少。
从衔接紧张到前景光明,辛置人干劲倍增。预计上半年原煤完成65.5万吨,进尺完成5830米,顺利实现“双过半”目标。
采用新技术,生产安全又高效
6月25日,走进辛置矿创新工作室,史山鸿正和几位技术人员围坐在工作台前激烈地讨论着工艺改进。
史山鸿是辛置矿公认的“技术大拿”。今年3月底,史山鸿被聘任为“技能大师”,并委以重任,牵头组建创新工作室。
作为一座七十余载的老矿,部分开采区域持续作业数十年,巷道延伸远超同类矿井;长期高强度生产下,机电设备磨损严重;井下战线长、设备分散,维修响应效率难以保障。因此,辛置矿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就是要汇聚人才智慧,守护矿井安全生产。
目前,辛置矿的技能大师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新增来自后勤、洗煤厂、维运队等岗位的技能大师,并成立相关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技艺传承、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矿井发展贡献力量。
技能人才培养是辛置矿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该矿生产一线,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赋能矿井生产安全高效。
为保障2#煤衔接,同时响应集团公司运输“去绳化”要求,辛置矿二采区煤柱A面安装采用了防爆电动齿轨卡轨机车和液压框架式、臂架式起吊装置,配套设施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多种先进设备协同作业,实现了辅助运输和安装设施的无绳化。这种新型安装工艺更加安全高效便捷,安装效率可提升25%,与现有新型矿井的安装工艺处于同一水平。
为解决采区内辅助运输难题,该矿引进了履带式平板运输车。这一设备适用范围广,能适应各种岩性巷道底板,操作简单,通过性强。在满足高低速行驶的同时,可达到巷道内正负16°范围的爬坡要求,空间占用率小可实现直达工作面迎头,是辛置矿实现“一站式运输”的重要辅助运输工具。
辛置矿二采区瓦检员在轨道巷瓦斯检查时间较长,与轨道运输作业相互制约,安全风险较大。因此,该矿在东区轨道巷、二采区轨道巷投入使用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10台,将瓦检时长分别缩短了86分钟、84分钟。且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能够实现甲烷浓度、环境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连续检测、记录和数据保存、上传,杜绝了瓦检员假检漏检等重大隐患。
投用新项目,绿色发展勇担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辛置矿在绿色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先后开展了矸石山超导热管积温治理技术研究、井下磁分离水处理系统应用等,取得了较好效果。
针对老旧矸石山内部积温高、治理难度大的行业难题,辛置矿承担了霍州煤电集团年度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基于超导重力热管的矸石山深部积温治理技术”。矿环保节能中心部长朱小龙介绍,该技术利用热管热传递原理,将插入矸石山内部的热管作为热量传导媒介,通过循环往复的物理过程,实现矸石山内部热量的持续释放。煤矸石山内部区域温度下降300℃以上,地面温度稳定在30℃以下。
去年5日,项目完成54根热管与62个温度监测探头的调试安装,在320平方米的治理区域内构建了立体式热传导网络。监测数据显示,治理效果呈现显著的分层递减特征,完全满足土地复垦条件。与传统分层覆土、注浆灭火工艺相比,该技术展现出施工安装便捷、环境扰动小、周期短、成本低及可重复利用的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内部积温高的老旧矸石山,目前已被列入霍州煤电集团环保技术推广目录。
另外一项值得关注的项目是井下磁分离水处理系统应用。
过去,辛置矿的污水处理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仅处理能力跟不上,而且矿井水中悬浮物含量高,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低、排放压力大。更棘手的是,传统的处理方式还存在很多“老大难”问题。比如,井下水仓清淤需要频繁停产,影响生产连续性;排水系统能耗居高不下,电费成本增长较快;再加上设备维护工作量大,整个水处理环节严重制约了矿井发展。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辛置矿引进了国内领先的井下磁分离水净化系统。“这套系统的投用,可以说带来了‘一石三鸟’的效果。”矿地质部部长张帅说。
首先,它新增了500立方米/小时的处理能力,让辛置矿的水处理系统从“疲于奔命”变成了“游刃有余”;其次,它创新实现了“清水出井,煤泥入井”的预处理模式,通过磁分离技术,把水中90%以上的煤泥颗粒在井下就直接分离出来;更重要的是其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井下水预处理系统运行后,排水电耗降低了15%,水仓清淤频率从每月1次减少到每季度1次,年节约维护成本超过300万元。
本报记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