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乡村振兴

雁门关外小麦香

——朔州市探索冬小麦—玉米(谷子、蔬菜)“一年两作”见闻

  我省的冬小麦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晋城等地,大同、朔州等高寒冷凉地区,并不是传统的冬小麦主产区。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在朔城区和山阴县连续开展多年的冬小麦田间试验,通过良种良技良法配套,试验区冬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成功实现“一年两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大暑时节,7月23日,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东双山村,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田野里,刚出土的绿色幼苗一行行、一列列,排成整齐的队伍,在炎炎烈日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我们种植冬小麦的地块之一。前几日小麦收割完,当天我们就种下玉米,你看,现在玉米苗都长这么大了!”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志龙自豪地说。

高寒冷凉区成功种植冬小麦

  陈志龙的自豪,来源于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年多来的坚持和探索——在高寒冷凉地区种植冬小麦,开展旱作农业种植技术革新,让传统春小麦低产区实现冬小麦成功北移高产。
  “大同、朔州等高寒冷凉地区,并不是传统的冬小麦主产区。”陈志龙说,冬寒春旱的气候条件,使得晋北地区农业种植一直以春播为主,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雁门关以北是看不到冬小麦绿浪的。
  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姚建民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2022年起开始试验种植冬小麦,连续三年都取得成功。2025年7月12日小麦收割,经专家组田间选样测产,晋春15号小麦平均亩产469.53公斤,济麦22号小麦平均亩产536.56公斤。这个产量甚至高于运城、临汾麦区一些旱地的产量。
  不仅在山阴,在朔州市,朔城区近年来也在改变种植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朔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农机管理科科长叶锋介绍,朔城区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冬小麦田间试验,“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取得了成功,冬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都比较稳定。”
  朔城区种植冬小麦的技术难题是苗期越冬。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通过不断选种试验,朔城区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耐低温、生长期适宜的高产品种进行种植,有效利用冬闲时间,实现在7月初提前收获;再在利于作物生长的时期播种一茬糯玉米或高产蔬菜,实现“一年两作”,总产出收益每亩3000元以上。
  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15000多亩,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50多位专家教授的技术支撑,建立面积2000亩的晋北有机旱作农业试验区和示范区。2020年,联合社与朔州市科技局、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和高粱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建立博士工作站;2022年又建立有机旱作农业领军人才工作站。截至目前,前后共有186名科研人员把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作为主战场,全力攻克突破有机旱作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年一作”变“一年两作”

  7月23日,记者在晋北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看到,每两列玉米苗之间,都埋有一条透明的塑料膜带,膜下还有一条细细的管道。
  “塑料膜带是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细管道是滴灌带。种冬小麦也用滴灌带和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冬小麦用的地膜是黑色的,有吸热作用。”姚建民说。
  姚建民用一个通俗易懂的名词向记者解释自己团队的冬播小麦种植技术模式——“冬播抱蛋麦”。
  “冬小麦的种子是从山东、河南等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山阴冬天的气温与山东、河南等地有很大不同,最低达零下20℃,小麦如果在冬天出苗,会被冻死。”姚建民告诉记者,他们创新的冬播小麦种植方式,就是在冬天上冻之前把麦种种下去,让种子在地底下发芽,但不能让它出苗,而是让它在地底下安全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再出苗——“所以叫‘冬播抱蛋麦’”。
  “冬播抱蛋麦”要成功,有三个关键要素:麦种要包衣、用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机穴播(播种机点播)。麦种包衣是为了提升种子发芽率,减少病虫害。“春雨贵如油,有雨膜下留。”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有保水和渗水功能,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机穴播是旱作种植技术的革新,适用于在半干旱区地力条件较好区域推广。
  姚建民说,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比不覆盖地膜的春小麦早20天左右成熟,7月中旬收割完小麦后,可以复播一茬青贮玉米或油菜等作物,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
  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今年的100亩冬小麦收割后,复播了青贮玉米和“傲霜谷”,小麦归仓与玉米、谷子复播同步推进,收割机与播种机在田间无缝衔接。“现在种下的玉米和谷子在上冻前就能收割了!”陈志龙高兴地说,“一年一作”变“一年两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24年,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集体组织联合种植能手马现秋共同投资,流转土地380亩,从当年9月底开始实施冬小麦种植,进行规模化试验推广,并通过小麦收割后再种一茬糯玉米,实现“一年两作”,保障种植户利益。
  据试验田数据测定,朔城区冬小麦可实现亩产600公斤,按当前收购价计算,每亩产值1440元;小麦收割后种植糯玉米,平均亩产1500公斤,按当前收购价计算,每亩收益2100元。“冬小麦+糯玉米”,每亩土地一年种植收益在3000元以上。同样地块,种植一茬春玉米,平均亩产900公斤,按当前收购价计算,每亩收益2250元,明显低于“冬小麦+糯玉米”种植模式。
  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理王伟也给记者算了一笔他们种植冬小麦的经济账。
  2023年11月,联合社种植晋春15号和济麦22号两个品种冬小麦合计100亩。2024年7月小麦成熟,总产量4万公斤,平均亩产400公斤。复播青贮玉米,同年11月收割,平均亩产3.0吨。小麦和青贮玉米两项合计亩均收入1710元。对比当年单一种植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收入1040元,“小麦+复播玉米”收入比单一种植玉米亩均增收670元,增收率64.42%。
  试验田虽小,但发展潜力巨大。山阴县和朔城区的探索都显示,农业科技的实践让低产春麦区成功种出高产冬小麦,在雁门关外描绘出“一年两作”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我们将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继续探索冬小麦种植技术,通过良种良技良法配套,填补冬闲田‘档期’,为农业丰收‘锦上添花’,确保全县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山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永文说。
  陈志龙表示,接下来将首先在朔州农牧交错区继续扩大冬小麦种植示范面积,“我们的目标是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小麦自给能力,引领晋北小麦产业振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高桦 实习生曹高高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7期

  • 第2025-07-26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