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神池县大磨沟村,村民张大爷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的自来水流淌,眼中泪光闪烁:“喝上这么方便的水,要感谢焕平啊!”
李焕平,省公安厅派驻神池县大磨沟村驻村干部,用七百多个日夜,为这个闭塞山村点亮了名为“希望”的灯火。
武乡的红色土壤孕育了李焕平的初心。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抗日勇士,出身贫寒的她靠苦读走出革命老区的大山,在省公安厅工作20余年。2021年5月,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的招募点燃了李焕平深埋的梦想,她第一时间报名,带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炽热心愿,一头扎进了大磨沟村。
现实远比想象艰难。全村176户402人,10名五保户、37名低保户、17名残疾人,土地贫瘠、观念滞后。李焕平住在村里的破旧小屋里,开始为乡亲们谋划出路。
到田间地头、坐农家炕沿,李焕平用最朴实的乡音和村民拉家常、算家底,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35项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走访中她逐渐了解到,长期的闭塞让村民的思想如蒙尘的灯盏,黯淡了希望的光。她深知,脱贫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更是“照亮前路、温暖人心”的贴近。
“灯火工程”由此诞生——它不是一份冰冷的脱贫任务清单,而是李焕平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承诺——用微光驱散蒙昧,用温暖点燃希望。
“灯火工程”的光芒,首先照进了村民生活的缝隙里。王大娘十多年被口腔溃疡折磨,以为是“绝症”,李焕平给她带回一瓶普通的B族维生素,竟药到病除。老人攥着药瓶老泪纵横:“闺女,你救了俺的命啊!”残疾人陈俊虎原本消沉在家,李焕平鼓励并帮助他进入残疾人培训基地,他不仅以优异成绩结业,更被基地直接聘用,从此他挺直了腰板,笑容取代了忧郁。孤儿李婧和继妹何婷,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又病逝后孤苦无依,李焕平定期探望,送去生活用品,更奔走筹措助学金,点亮了姐妹俩的求学路。
李焕平深知,独木难成林,个体的力量终是不足。她联合几位驻村干部和党员,发起“灯火工程”“爱心天团”公益微信群。最初的3名志愿者如星火燎原,迅速汇聚起省内外240余名爱心人士。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爱心在人群中接力,累计筹集善款十余万元。截至2025年4月,23名困境儿童、6位孤寡老人被纳入长效帮扶的温暖怀抱,每一分善款的去向透明可查。
要真正拔掉穷根,必须让产业之灯长明。李焕平的目光投向田野。春耕时,她请来农技专家传授种植诀窍;秋收后,她挨家挨户询问销路。当土豆、红芸豆、小米遭遇滞销,她连夜整理材料上报省公安厅机关党委,又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联系熟悉的企业,一场消费帮扶迅速展开,万余斤土豆、千余斤红芸豆、小米等杂粮销售一空。
自来水入户是李焕平驻村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大磨沟村房屋密集,管道需穿墙过户,只要一户不同意,入户工程就没法开展。李焕平协同村“两委”干部,一户户恳谈、一次次协调。面对坚决反对的住户,她请来专家现场评估安全,掰着指头算经济账、健康账,用真诚融化了坚冰。2022年7月12日,汩汩清泉终于流进家家户户。
驻村两年,李焕平早已是村民口中的“好干部”“好闺女”。荣誉接踵而至——山西省干部驻村工作模范个人、神池县道德模范、“忻州好人”“山西好人”……面对赞誉,李焕平说:“还有好多事没来得及做。”
7月25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爱心天团”的掌灯人李焕平,她说:“虽然我现在已经结束驻村工作返回原单位,但我的心始终与那片土地相连。我也还在和我的同事、驻村工作的接任者苗全保一起管理‘爱心天团’公益微信群的工作,‘灯火工程’的精神一定会延续下去。”
李焕平为后续驻村干部留下了详尽的村情档案和发展建议,继续为村里的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当村里的一件件好事传到李焕平耳边,她知道,那播撒在大磨沟的心灯之火,已在更多人心中点燃。那一盏盏心灯,是乡村振兴路上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它微弱却坚韧,足以穿透山峦的阻隔,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报记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