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朱丽萍 山西财经大学平台经济研究院负责人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请问,为什么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解读:张兴毅 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层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历史必然及实践路径,对山西实现转型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以“纵深推进”的魄力与担当,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抢占先机。
准确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内涵
总体上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绝非简单的地域市场叠加,其核心是要将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口优势、市场潜力,从“物理叠加”升华为“化学反应”,通过破除壁垒、打通堵点的方式,释放我国市场巨大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而形成强大而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统一的制度规则是基础。所谓“制度规则的统一”就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与区域壁垒,实现规则层面的全国“一盘棋”。一是市场准入规则的统一。通过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制度的实行,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不合理准入限制。二是公平竞争规则的统一。通过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地方性法规、政策,维护市场公平。三是产权保护规则的统一。通过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四是社会信用规则的统一。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要素资源高效自由流动是核心。要素资源高效自由流动的关键在于拆除阻碍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的“篱笆墙”,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的循环。要完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破除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要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要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数据要素高效流通。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是支撑。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核心在于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打通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优化骨干流通网络布局,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促进交易平台优化升级,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加快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健全商品质量体系、标准和计量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是关键。所谓“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就是要让消费者在全国范围内公平便捷地获取优质产品与服务,实现商品服务“同线同标同质”的跨区域无差别供给。一是要推动质量体系的统一,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二是要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统一,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三是要推动重点领域的统一,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医疗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规则统一和监管协同。
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是保障。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的重点在于构建权责清晰、标准统一、协同联动的现代监管体系,形成维护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一是要推动执法标准的统一,统一市场监管制度和规则,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二是要推动监管能力的协同,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作监管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能力。三是要破除行政性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各种行政性垄断。
深刻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逻辑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破除梗阻、畅通循环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内市场仍存在诸多“堵点”“断点”和“痛点”,统一大市场就是要用全国一致的制度规则这把“手术刀”,精准切除这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病灶。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释放潜能、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战略资源,建设统一大市场,就是要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流通、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释放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将分散的区域“小池塘”汇聚成壮阔的“汪洋大海”,从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锻造基于强大内需的新竞争优势。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应对变局、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一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加快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内统一市场,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的根本,更是我国在风高浪急中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全面领会山西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的行动方略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山西必须以“纵深推进”的决心和行动,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实效。关键要在“破”“立”“融”“创”“优”五个方面下实功、求突破。
“破”字当头,坚决拆除无形壁垒。一是破除行政分割壁垒,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在省域范围内普遍落实,彻底打破阻碍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行政围墙”。二是破除要素流动壁垒,畅通资源配置“高速路网”。着力破解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制度性瓶颈。优化人才流动“软环境”,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公共数据依法有序共享开放和市场化流通利用,让要素活力充分涌流。三是破除监管差异壁垒,织就公平竞争“防护网”。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监管与联合惩戒机制,强化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和执法联动响应,确保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立”字筑基,健全统一制度规则。一是立市场基础制度之基,筑牢发展“稳定器”。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权威性,完善审查范围、标准和程序,实现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审查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二是立市场运行规则之基,统一市场“度量衡”。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商品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制度规则,推动省内规则与国家要求全面对标、无缝衔接。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交易在阳光下运行。三是立市场治理机制之基,构建高效“新范式”。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极简高效政务服务机制。
“融”字贯通,深度链接全国市场。一是畅通物流网络。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补齐航空、高铁短板,构建立体高效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一批国家级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网络货运平台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二是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市场空间。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产业协作标杆。三是建设区域枢纽。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依托能源、算力等优势,建设区域性能源交易中心、算力枢纽中心,提升在统一大市场中的战略节点地位。
“创”字引领,锻造核心竞争力。一是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地热能,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动焦化、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提升“特”“优”农业,加强“有机旱作·晋品”建设。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产业、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方向,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信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推动能源、制造业等数字化转型。做优文旅康养产业,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优”字保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优政务服务,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迭代升级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推动更多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二是优产业生态,打造转型升级“强引擎”。聚焦能源革命、制造业振兴、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山西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优监管效能,构筑亲清统一“新生态”。大力推广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业态探索“沙盒监管”等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