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化,中国文艺走向世界更大舞台,彰显中华文化的厚重深邃。《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骑绝尘,是文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体现着新时代对文艺创作人才的新要求,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山西在文化艺术领域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建强文化晋军,带动文艺创新与发展,促进文艺人才培养,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当前,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艺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创新文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数字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全链条人才扶持机制、常态化人才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文艺人才,夯实新时代山西文化强省之基。
实行党建引领文艺人才培养机制。要注重思想引领,坚持党建与文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实施文艺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文艺家协会成立“功能型”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协会上,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力作。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制度,通过“微课堂”“云党课”、支部书记讲党课、专题宣讲会、主题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文艺人才思想理论素养。要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党建体检”,通过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增强文艺人才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
建立数字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重塑着文化业态,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需要既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又具备艺术审美,能够将技术和创意结合起来的数字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构建“大文艺教育”体系,调整优化高校及职业院校文艺相关专业设置,鼓励跨学科连接与合作,开展跨学科专业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如文学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培养“艺术+数字”“艺术+传播”复合型人才,极大丰富了文艺创作的可能性。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项目制教学,与高校、企业、院团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施“名师带徒”和“一对一”帮带模式,开设实践性课程、举办艺术周、文艺汇演等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科技、人文素养。同时,鼓励数字创意人才积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构建科学公正的数字创意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将作品传播力、社会影响力、文化传承价值纳入考核,推动文艺之花持续绽放、文艺人才薪火相传、新人辈出。
健全全链条文艺人才扶持机制。坚持出精品和出人才相结合,不拘一格选任人才,开辟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的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创造的人才环境,形成昂扬向上、风清气正、健康积极的文艺生态,为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青年文艺人才奠定扎实基础。要遵循文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文艺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搭建全周期的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名家大师、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重点是对紧缺和复合型文艺人才、基层文艺人才和“文艺两新”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艺人才队伍。要深入推进文艺创作和活动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文艺创作平台的综合效能和带动作用,助力文艺人才成长成才。要创新完善优秀人才推选举荐机制,要破除年龄、学历、身份壁垒,不拘一格从各个领域选用优秀文艺人才。文艺行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人才必将大量进入文艺创作行业,形成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文艺人才队伍。要完善文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扶持机制,深入实施“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扶持戏剧、影视、摄影、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作品,建立“青年艺术家之友”等服务平台,向相关部门争取创作资金和人员支持,提高文艺人才基本待遇,努力为青年文艺骨干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常态化文艺人才培训机制。文艺人才培训关乎文化传承创新,关乎艺术传承和时代发展。要科学制定文艺人才培养规划,建立文艺家协会会员常态化培训机制,开展大规模、广覆盖、专业化文艺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要创新文艺人才培训方法手段,运用好网络培训云平台、云直播,开展全国会员和文艺骨干大培训,扎实推进中青年文艺人才培训工作,举办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培训班,深入实施中青年文艺人才、青年文艺人才研修工程等,邀请知名艺术家授课,通过讲座、作品分享点评、研讨交流等形式,促进文艺人才交流互鉴,不断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水平。要增强文艺人才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紧密结合数字技术背景下文艺创作生产实际,开设艺术与科技结合课程,提高文化原创能力,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文艺人才特点、具有文联特色的文艺人才培训之路。(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