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对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与悉心栽培至关重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推动铸魂育人、建设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青年大学生活学习的全过程。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重要职责。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看,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辅导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实践育人的主体力量之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辅导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政工作是一项塑造灵魂的工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该服务队成员中包括山西大同大学优秀毕业生,为教师、同学以及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成效的正向反馈。
把实践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不再停留在实践教学环节或学科实践层面,而是注重让学生确立以实践观为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小课堂”不能和社会“大课堂”脱节,应把两者融合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在社会中用得上、用得好,做到知行合一。要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在时代发展中找准方向,实现价值。比如,此次支教服务队所采取的“包校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创新。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显著成绩,不仅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更体现了其深刻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主动奔赴艰苦环境奋斗,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这并非毕业后的冲动之举,而是其在长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牢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劳动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也是赋予人生意义和获得幸福的方式。我们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辅导员责任重大,需随时应对学生需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辅导员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把各项具体的学生事务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
大学毕业是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转折点,能否顺利求职、自立自强并投身社会建设,理想与现实在毕业季的碰撞,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开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应坚持多维发力、深耕细作,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等丰富社会资源,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广阔天地中认识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提升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能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创新素养与实践本领,保持与时俱进,勇于推陈出新。当前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虽具备扎实、前沿的理论素养,利于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但也因其相对年轻,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因此,亟须加强针对性的职前培训,促进其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从而生成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是引导学生深度实践,促知行合一。在人工智能广泛普及的背景下,理论知识获取已不囿于课堂。大学阶段是青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能力成熟的关键期。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渴望深入实践去体验、认知、检验所学知识,并实现学以致用。学校要主动联合党政机关、企业等多元社会力量,系统开发暑期实习岗位,引导在校青年深度参与社会实践、真切感悟时代脉搏。此举不仅能充分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在洞悉时代需求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成长目标,做好就业准备,激发内生动力,最终成长为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
总之,强化教师创新实践素养以“育己”,拓展学生深度实践路径以“践行”,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双翼。这一师生双向奔赴、教学相长的过程,必将为青年成长成才注入强劲动力,为服务国家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石。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