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城南40多公里外的碛口古镇,静静地坐落在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等待着每一位旅人的探寻。
漫步在碛口古镇的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瞬间踏入遥远而厚重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块石板、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不同于那些被时间遗忘、仅供凭吊的古镇,碛口依旧保持着生动与鲜活,让人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黄河在碛口的上游拐了个“Z”字,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座古镇留下的注脚。碛口,原是一个古渡口,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南北往来的咽喉之地。古时黄河下游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许多船只只能在此停泊,转由旱路前行。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借助黄河水运的便利,一跃成为北方商贸的重镇,鼎盛时期,这里的码头每日往来船只多达150艘,商贾云集、货栈林立,被誉为“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虎啸黄河,龙吟碛口”是对这里壮丽景色的生动描绘。黄河由北呼啸而来,湫水自东南汇入,卧虎山横卧于镇北,气势磅礴;黑龙庙雄踞于河东,威严庄重。山环水抱之间,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共同构成了碛口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如果说碛口的自然景观令人震撼,那么,它的建筑艺术则更让人叹为观止。碛口古镇的街道布局、店铺建筑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镇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涵盖了古代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这些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街道店铺多为平板门,门前设有高圪台,既方便装卸货物,又增添了古镇的韵味;尤其是古镇后街,曲折蜿蜒,转了十八道弯,每一道弯都藏着一段故事。
碛口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时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领导人东渡黄河,夜宿碛口,随后前往西柏坡。如今,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这些历史遗迹为碛口增添了更加厚重的历史色彩,让人在游览之余,也能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风云变幻。
碛口古镇,一座活着的黄河古镇。在这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及吕梁山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示着充满希望的活力明天。
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