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山西以“表里山河”的独特禀赋,承载着五千年文脉的厚重,也书写着转型发展的鲜活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山西要充分发挥文物大省、文化大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聚集地的优势,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富矿”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建设文化强省注入澎湃动力。
在文明溯源中坚守文化根脉
山西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演进的“活态教科书”。山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芮城县的西侯渡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遗址,距今已有180万年之久。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汾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民族大熔炉”的独特气质——晋商大院的砖雕石刻里,凝结着“以义制利”的商业伦理;云冈石窟的飞天壁画中,绽放着胡汉交融的艺术结晶;晋南古村落的祠堂戏台间,传承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山西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现存最多的省,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地面不可移动的文物总数达3.5万余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保护这些遗产,不仅要守护物质载体,也要传承精神内核。
在保护中传承,更要在传承中创新。可以建立“文物+数字”保护体系,利用VR技术复原古建筑内部结构,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文物建立“数字身份证”,让千年文物从展柜走向“云端”。可以借鉴“又见平遥”实景演出的成功经验,将晋南婚俗、晋北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历史文明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
在红色血脉中汲取奋进力量
山西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山西人民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革命老区的英雄史诗。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需构建“立体式”文化品牌。一方面,要优化红色文旅线路: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核心,串联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打造“太行抗战之路”;以右玉精神展览馆为起点,衔接杀虎口长城、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形成“红色传承”主题线路。另一方面,要继续创新红色文化表达:运用动漫等形式创作红色系列短片,通过数字体验馆让年轻人沉浸式体验革命历程。
更重要的是,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时代动能。右玉县干部群众70多年的绿色接力,正是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国宝武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荣获“央企楷模”称号,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时代篇章。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精神+产业发展”融合机制、设立“红色创新基金”等,鼓励企业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能源革命、科技创新中勇闯新路。
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文明跃升
山西省闻名于煤,转型也在于煤,实现产业现代化转型,先要从煤开始。从文化视角审视,煤炭开采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与文明的演进史,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载的“立井架、凿井眼”技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现代矿井的智能化开采系统,则标志着传统产业的科技突围。这种“资源与文明共生”的逻辑,同样体现在黄河水利文明(如元代广胜渠灌溉系统)中。
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需打通“文化+”融合路径。比如在煤矿遗址建设“煤炭文明博物馆”,用实物、影像、互动装置展示从古代采煤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历程,将工业遗产转化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文旅地标。
把文化融入生态治理中,依托吕梁山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实践带”,将淤地坝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与晋西北民歌、剪纸等文化元素结合,形成“生态修复—文化展示—乡村旅游”产业链。将文化和数字经济结合起来,设立“晋商数字文化实验室”,运用AI技术复原晋商票号运营场景,开发“晋商风云”系列网络游戏,以数字化手段激活传统商业文化基因。
在系统重构中释放文化活力
建设文化强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起文化遗产修复保护、传承挖掘、创新探索及产业发展的闭环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可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统筹管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从制度层面为文化强省建设保驾护航。
要加强人才培育。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可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红色文化研究”等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实施“三晋文化名家”培育工程,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山西文化事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重点培育“晋字号”文化企业集群。产业生态的繁荣能让文化资源焕发更大活力。可以重点培育“晋字号”文化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界融合,拓展文化产业边界;通过举办国际论坛,打造“晋商大会”等国际品牌活动,提升山西文化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考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W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