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芸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核心支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当前应抢抓战略机遇窗口期,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优势,系统破解转型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全链条、多维度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转型升级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对稳步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为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通过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广泛应用,能源结构逐渐优化,最终以较少的能耗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催生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的支持与配合,也会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重点难点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的攻关和数字技术运用。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平台、云计算中心、区块链底层技术等创新数字基建。深化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场景建设,系统性强化县(市、区)层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与产业空间布局的协同优化。
构建数字技术攻关协同推进机制。政府层面,对攻关关键核心数字技术进行统筹协调,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研发成果向行业企业公开的机制;企业层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度参与政策制定、组建技术联盟并开展技术攻关工作。
继续深化以产业链“链式”数字化转型。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面梳理数字化改造问题、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形成“想转”“敢转”“会转”的新局面。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
加快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和绿色矿山建设。在煤炭的生产环节突出节能、降碳、增效三大要点,优化存量,提升效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改善工业生产的用能结构,通过压缩煤炭存量消费、控制新增煤炭消费、提高煤炭使用效率等措施,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
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积极创建绿色园区,加强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共享,促进园区企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提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鼓励园区探索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
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政策,实施能效对标,淘汰落后产能。引导煤电材、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布局实施一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节能、低碳、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
开展绿色低碳技术领域攻关。在源头减排关键技术、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及清洁高效转化、节能降碳生产工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持续攻关行动,引领产业绿色变革。以传统产业为重点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评选推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和装备。
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加快智能相关技术创新突破。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重大问题,加快智能基础前沿理论、算法和技术研究,推进智能终端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智能终端实验室和工程研发中心,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平台。
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推广。面向煤炭、钢铁、电力等重点传统行业,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典型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典型模式和经验,带动整个传统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构建传统产业创新支持体系
“以大牵小”,构建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共同体。以大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向深层次发展。支持大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
“搭建平台”,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一批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产业链,分类布局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支撑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的创新成果。支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联合体。
建设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品牌化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双百攻关行动”为抓手,聚焦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工业母机、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鼓励企业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材料、新能源等精准技术对接,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升传统产业生产要素保障能力
推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推进新增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优先纳入重点项目,在空间规划、用地计划指标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零碳园区。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目录。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传统产业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产业技工培训计划,鼓励职业大学开设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专业,建设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
加大财政金融定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加大省级和市级财政投入,以技术改造资金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切入点,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促进财政资金精准投放。开发更多精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产品,引导资金精准流向传统产业升级的领域。(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