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数字技术助推山西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茹丽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技术开辟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境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创新表达。

  当前,新技术正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创新表达。要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促进智慧旅游平台、数字展陈、沉浸式演艺等在全省文旅领域广泛应用,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新场景,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推动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夯实数字共性基建,筑牢技术赋能根基

  以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稳固的传输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5月底,山西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约11万个,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八。太原、大同等7个城市成功入选国家级“千兆城市”。要继续推进5GA的前瞻性布局与全光网2.0的深化覆盖,充分发挥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带宽聚合优势,加快大同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推动太原、大同等地的数据中心集群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依托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高性能算力设施,全方位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推动网络“连接能力”向“智能承载能力”的跃升,为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设施骨架。
  聚焦智慧文旅服务需求,推进数字技术在重点场景的精准部署与规模覆盖。在重点交通干线层面,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为重点,针对沿线新增驿站、营地等服务节点及偏远景区,持续加密5G基站布局,推动交通廊道网络从核心节点覆盖向全域无缝贯通升级。在文旅核心场景层面,整体部署工业级专用网络切片,保障文物监测、客流调控等系统的数据传输。同时,在文旅细分领域,依据特定需求有针对性推进网络建设与升级。在沉浸式体验场景中,重点强化边缘计算与低时延网络的协同部署,提升VR/AR等应用的流畅度和互动性,提高数字文旅服务质量。
  以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跨部门数据中台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通过开发标准化接口、建立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交互机制,消除文旅、测绘、地质等多部门及省市县层级的数据壁垒,融合多维文旅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与协同应用。例如,以山西文旅云平台“文旅大脑”为标杆,持续优化市级分平台对接流程,统一数据汇聚标准。引入AI深度学习算法与大数据预测模型等技术,深挖文化遗产数据内在关联与潜在价值,为保护、修复、展示及旅游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将平台功能延伸至文旅消费领域,打造集线上购票、酒店预订、商品购买于一体的综合电商平台,借数据挖掘实现个性化推荐,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数据档案建设,推进保护与利用

  构建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体系,强化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基础。山西文化遗产呈数量多、类型杂、载体多样、时空跨度大的鲜明特征。可以逐步组建高效协同的跨学科专家团队,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采用分层技术建立全维度采集框架,实现山西文化遗产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全尺度保护。例如,在彩塑壁画领域,结合光谱成像技术和生成式AI模型,加速量子计算对缺失图案的预测,并同步进行纳米级颜料分析;在古遗址领域,通过激光雷达SLAM与GIS融合构建数字孪生模型,结合毫米波雷达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地下20米断层动态监测;在石窟领域,运用搭载微型X射线仪的仿生无人机集群,执行空天地采集,依托星链+5G混合传输与NeRF技术,生成4D时空演化模型;在非遗领域,整合光场相机、脑机接口及触觉手套,记录匠人肌电信号与动态影像,构建含口传要素的多维数据库。
  构建数据资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一方面,以现有古建筑本体、壁画、彩塑等分类型数据标准为参考,制定文化遗产数据分类编码、元数据规范、存储格式等基础标准。明确文物本体信息、环境数据及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字段与格式要求,消除跨平台数据互通的技术壁垒,最终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例如,针对古建筑可细化至斗拱形制、壁画颜料成分等细分字段;针对石窟则涵盖雕刻技法、病害类型等特征参数,确保数据描述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数据的内在关联与潜在价值,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展示及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与传输机制,确保山西文化遗产数据的安全与可信。同时,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访问权限的自动化管理和审计,实现文化遗产数据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和利用的平衡。
  构建多元数据应用场景,释放文旅融合创新动能。依托已建立的标准化数据资产,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多元化应用,推动文化遗产数据从静态存储转向动态赋能。以云冈石窟文物数据资源活化利用为标杆,有效集成VR、AR、MR技术,不断开发更多云游遗产类数字产品,成功打破文物展示的时空界限。与此同时,可试点依托面部表情识别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技术,融合多模态技术构建AI驱动的情感化沉浸体验体系。例如,当游客在虚拟游览平遥古城过程中表现出专注情绪时,系统将触发晋商贸易谈判等具有冲突性的剧情场景;若监测到放松情绪,则推送市井生活场景叙事。这种基于情绪状态的动态叙事机制,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情感交互维度的创新路径。

深化数字文旅生态培育,构建创新体系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技术攻坚驱动发展。积极搭建创新体系,立足山西文旅资源特征,以持续强化数字文旅关键技术研发投入为支撑。系统整合省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及研发中心等多元创新主体资源,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文旅场景的集成应用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推进联合技术攻关。以“智能守护+实地巡防”模式深化应用为例,可以针对典型场景与技术痛点,突破极端气候下监控设备耐久性与低功耗续航技术,解决野外设备易损、频换难题;创新AI行为识别算法,攻克古建筑内部、石窟幽暗环境下精准监测瓶颈,提升攀爬、刻划等异常行为识别准确率;开发轻量化、低成本智能监测设备,降低应用门槛。
  构建主体培育体系,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支撑产业升级。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壮大数字文旅市场主体,构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数字文旅龙头企业引领计划,聚焦山西文旅集团、文博集团等重点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及技术赋能,推动其提升数字化管理运营水平,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面向互联网领域头部企业制定专项招引方案,吸引布局山西数字文旅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兼具文化特质与科技含量的数字文旅标杆产品及全国性品牌,扩大数字赋能供给。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本土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数字文旅市场格局,最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数字文旅生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首创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工程,建立全国首个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数字文旅交叉学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实践活动。同时,依托省级人才引进政策及文旅专项编制配置方案,实施专项引育计划,吸引国内外数字文旅领域顶尖人才来晋创业就业。
  推动多维创新与项目落地,完善数字文旅生态体系。我们可以立足资源禀赋,不断深化“文旅+”业态升级。一是借助“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山西主题活动”系列报道传播热度,继续加强“文旅+影视”专业化融合发展,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二是继续释放“文旅+游戏”融合效应,借鉴《黑神话:悟空》的文化转化方式,将晋商、黄河、关公等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互动性强的主题游戏,并开发相关创意产品。三是以洪洞大槐树为范本提炼情感价值要素,构建“情绪驱动型”旅游IP范式。挖掘山西文化中故土眷恋、历史追忆、民俗认同等情感共鸣点,创新“文旅+情绪”业态。四是聚焦老年群体“慢节奏、高舒适、强体验”的核心需求,以前瞻性视野开发“简洁化设计、慢节奏行程、高康养价值”的适老产品,持续擦亮“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IP。通过动态迭代升级银发旅游产品,深化“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模式。(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文化强省战略下山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WZ037)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 第2025-08-03期

  • 第2025-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