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号建筑基址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讲解。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裴静蓉站在古城遗址一角,为热情高涨的游客揭开黄土之下的唐代建筑“活化石”密码。脚下层层叠压的不同朝代地层,诉说着晋阳古城的沧桑积淀。游客们驻足凝视,侧耳聆听,仿佛穿越历史,耳边回荡着阵阵“遗响”。
裴静蓉将二号建筑基址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中,娓娓道来。晋阳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作为北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它历经秦汉砥柱中原、北朝发展繁荣、盛唐鼎盛辉煌,直至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大火焚毁后掩埋于尘土,连续使用达1500年之久。其独特价值在于“大遗址”概念——涵盖城市生活、宗教祭祀与墓葬三大遗址体系,这在全国独一无二。2010年,晋阳古城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5年,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
“磉礅”“夯土”“灰坑”……在裴静蓉耐心解读考古术语过程中,考古遗迹的纵横脉络也被勾勒出来了。二号建筑基址揭露了唐五代时期最完整的寺院基址,布局坐北朝南,由山门、院落、殿堂和廊庑组成封闭多进院落,出土金刚经残碑、带“敕”字残碑及石雕构件,印证其为一处寺院建筑。相比山西仅存的唐代单体建筑佛光寺大殿,这处遗址完整保留了院落结构。然而,如何通过残存的建筑基址,以及出土的碎砖残瓦,让观众了解唐五代时期建筑的布局及形制,了解晋阳城当年建筑的辉煌与繁盛,激发了裴静蓉的数字化复原热情。
历时两年多,裴静蓉团队与考古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专家携手,以考古实证和发掘揭露的遗迹遗物为基础,查阅大量文献史料记载,结合山西古建筑地方特色,以1∶10比例复原唐五代最大院落模型,陈列于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裴静蓉介绍,模型再现了三进寺院建筑群,东西廊房对称,7号殿址似楼阁式设计,让游客直观“触摸”晚唐风华。
讲解活动成了考古人与游客的双向奔赴。原定当日上午10点讲解开始,游客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前到场签到、等候,或驻足观看、或拍照记录。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刘亚男盛赞“裴老师让遗址‘活’了起来”;太原市民李女士带孩子专程来接受考古文化熏陶;市民陈佳祺听完直奔博物馆,“真切感受到裴所长的热爱!”
据悉,8月的每个双休日,来自考古博物馆、遗址公园的12名专家将担纲讲解员,持续与游客进行穿越千年的对话。
李霈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