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我在新闻现场】博物馆里感受晋国兴衰

  “晋侯稣钟共16件,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这个体态优美的文物就是鸟尊,它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墓中”……
  8月1日下午,在位于曲沃县的晋国博物馆内,每当讲解员介绍一件文物,人们便啧啧称羡它的精美。
  晋国博物馆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馆藏,让参加第十届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的作家们叹为观止。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私人档案》《红月亮》作者胡学文兴奋地说:“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晋国的礼乐文化、青铜玉器文化、丧葬制度以及车马制度等,尤其是车马坑中的马坑,马是活葬的,杂乱的骨殖能够让人想象到3000年前的下葬场景。”
  晋国博物馆的魅力,也让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感叹不已:“作为一个面对公众的高水平博物馆,晋国博物馆应该是人们来到山西、来到临汾必定要一游的目的地。在这里,即使是普通的游客也能够因由展览内容之丰富发思古之幽情,见识并学习到古代礼制,联想到我们国家文化的丰富性。”
  晋国博物馆通过晋侯墓地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讲述了晋国由盛到衰长达600年的风云历程,生动再现了晋国璀璨的礼乐文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这里有两类比较多的文物,一是礼器,二是乐器。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说明先人非常注重天地人的和谐。”
  “博物馆于2014年开馆,之前的展陈理念与观众对创新体验、前沿表达的期待渐生距离。目前,我们已启动展陈质量提升项目,将以全新理念为内核重塑内容逻辑,在理念与形式的双重升级中重焕活力,真正与时代审美同频共振。”晋国博物馆馆长董朝晖透露,新的展览内容将分为《晋脉长河:从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叩问黄土: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史诗》《故迹重光:西周晋侯墓葬制度的礼乐文明》三部分。在展陈布局上,对内部功能与参观路线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室外遗迹展示纳入展览,延伸参观线路;在展陈形式上,启用数字技术、全息投影动态等前沿科技,将其与传统展览深度融合,加大沉浸式互动体验应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本报记者范珉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