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美丽山西】厚植生态优势 激活富民动能

——方山县造林护水打造生态富民样板

  • 苍鹭正在嬉闹。

  • 依山傍水的方山县圪洞镇前东旺坪景色优美。

  • 方山县在庄上村举办七夕游园会活动。

  • 积翠镇后则沟村的山楂林给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

  • 吕梁机场绿化工程已初见成效。

  •   地处吕梁山西麓腹地的方山县,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119万亩,境内水资源总量达1.09亿立方米。中部横泉水库被划定为吕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北部马坊镇、积翠镇及中部圪洞镇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县域东部30平方公里区域是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一幅“小县大生态”的绿色画卷,正在这里缓缓铺展。
      近年来,方山县坚持抓治理、促改善,全力构建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省级湿地公园梅洞沟荣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38.48%,不仅赢得“吕梁后花园”的美誉,更成功跻身“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行列。

    造林护绿绘底色
    生态屏障渐坚实

      立秋时节,北川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林地提质改造工程现场一片繁忙。“今年绿化任务9323亩,已完成整地3500亩、栽植3000亩。”方山县林业局局长王志明望着一排排整齐栽植的苗木介绍,近年来全县实施国家储备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造林绿化项目,年均造林超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8%,生态屏障日益坚实。
      2025年,方山县通过林草生态项目带动、林业特色产业支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能,重点推进吕梁山西麓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全力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目前,总投资1141万元的2024年吕梁山西麓三北工程一体化修复项目,已完成退化林修复5000亩、中幼林抚育2000亩、退化草原修复5000亩、草原围栏5000亩;2025年吕梁山西麓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和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也在有序规划中。
      持续推动做实林长制森林管护的重要举措。方山县严格落实林长制“三个联系”制度,为林长履职尽责提供保障,结合巡林制度,三级林长根据所辖区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巡林,推动林业生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县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监测达到上级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王志明感慨道。方山县采取“造林专业合作社+60%脱贫劳动力全程承包”施工模式,完成吕梁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森林植被恢复、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核桃经济林产业区实现丰产增收,吕梁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提升项目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选聘脱贫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既有效管护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又为脱贫人口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

    护水治水显成效
    碧水清波润民生

      北川河是方山人民的母亲河,高大挺拔的树林间,一群群鸟儿嬉戏追逐、觅食玩耍。每天在北川河畔锻炼的李莉感叹:“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现在这里的环境美极了。”
      清澈的水面上,不时有候鸟展翅掠过,荡起层层涟漪。摄影爱好者高小林自豪地说:“这些年生态好了,保护措施也跟上了,候鸟数量自然多了。据统计,每年春秋两季,飞来这里的鸟类增加到现在的100余种,苍鹭、绿头鸭等野生保护动物早已是这里的常客。”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方山分局的高海宁表示,从去年开始,当地实施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落实河长制,加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及风险防范,深入治理北川河、瓦窑河、峪口沟河道等影响水环境的问题,全县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1—5月,马坊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地表水Ⅰ类水质;北川河大武出境省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地表水Ⅲ类水质,全县地表水断面优良率100%。
      “2022年实施的三川河(方山城区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24847.73万元,目前水利工程已基本完工。景观工程中,叠级景墙、跌落台地、石笼护坡、园路铺装已完工,剩余部分绿化及景观细节完善工作正有序开展。”方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李军介绍。
      2025年,方山县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红花沟、南岭沟、水沟、长流水沟4座中型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完成总工程量的30%;三川河防洪能力提升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万亩,占年度任务4.3万亩的53%。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方山分局推进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标牌、界碑、隔离防护等设施,定期监测水源地水质,加强水源地环境日常巡查监管。作为吕梁市“大水缸”,横泉水库目前日均向吕梁市区供水1.2万吨,让50万市民喝上了“放心水”。

    生态富民兴乡村
    秀美家园惠民生

      8月15日,圪洞镇庄上村党支部书记严海平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我们紧扣‘水源保护地、吕梁后花园’定位,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创新‘筑巢引凤+以商招商’模式,带动全村80%农户吃上‘生态饭’。”目前,庄上村已成为集生态采摘、民宿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12家农业龙头企业陆续入驻,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较2018年全村人均不足8000元的收入水平实现翻番。
      村民严兴艳算起增收账:“家里2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树,每亩年租金800元,一年有2144元;女儿在村里的游乐场打工,月工资20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严海平介绍,蒲谷香文化旅游公司盘活的12个文旅项目已形成集聚效应,浪漫花海成热门打卡地,旺溪谷垂钓园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艾草加工体验馆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太原市方山商会众筹5000万元打造的山水田园民宿集群即将运营,预计带动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5万元。
      近年来,方山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文旅康养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千万工程”经验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19个“接地气、有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以点带线、由线扩面,辐射带动全县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方山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横泉水库水源地保护与生态涵养林建设,在前东旺坪村、庄上村等村实施造林绿化3.39万亩。后则沟村发展“山楂林+芍药”立体产业,庄上村打造“山水田园”综合体……全县各个村庄各显神通,乡村经济呈多元发展态势。
      在乡村旅游培育上,方山县以旅游理念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依托19个示范村,构建“两线一带”(209国道线、北武当风景线,横泉水库景观带)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主题,呈现村景交融的美好景象。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原则,保护历史建筑、改造现有建筑、拆除破败建筑,展现村庄原生态“人文之美”,打造了庄上、张家塔、韩庄等乡村旅游打卡地。
      在乡村环境治理上,方山县按照“不花冤枉钱、不走回头路”的思路,将示范村建设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垃圾治理实现90个行政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推广“2+4”垃圾分类法,农村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回收利用;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1座、建制镇污水处理站3座、村级污水处理站13座,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因户施策完成农村改厕6520座,同步建设化粪池、配备吸污车辆,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革命老区土地上,大美画卷正全面铺展,生态魅力处处绽放,方山正以生态之笔,续写着“绿富美”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肖继旺
    本栏图片由肖继旺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