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作为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正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新引擎。如何科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生态旅游绝非传统大众旅游的简单变体,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新型旅游模式。根据学界共识,它特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其重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关键省份,我省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修复成果,已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涵盖湿地、峡谷、瀑布、森林、泉水及生态廊道等类型。运城市通过“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10条河流完成生态修复,昔日的采砂坑蜕变为湿地公园,盐碱地重现生机。在汾河新绛段,创新性的“磨盘坝防护工程”搭配“土方加固+格网石笼护坡”技术,不仅将堤防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还同步建成生态缓冲带与旅游公路,串联12个生态节点,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将防洪功能与景观资源整合。
尽管我省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如有些地方基础设施滞后制约旅游体验升级,受气候影响适宜旅游时间较短,景区同质化严重导致“千景一面”,缺乏差异化文化赋能,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等。上述问题叠加,既削弱游客体验,也阻碍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亟需通过政策协同、科学规划、科技赋能实现破局。
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破解生态旅游发展瓶颈。一方面,落实《山西省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明确生态旅游开发的准入标准与监管机制,防止过度商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手段支持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与公共服务设施。此外,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路径,为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生态优先”,其本质是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省应以“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规划为依托,强化对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太行山水源涵养区及吕梁山生态屏障的系统治理与保护。同时要避免高耗能、有污染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影响,确保旅游开发不逾生态保护红线。例如,太原西山示范区通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公园,形成“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的示范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生态旅游现代化的关键。我省可借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智慧管理经验,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构建生态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旅游服务的精准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推广智能导览系统,结合AR技术还原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在生态农业园区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实现旅游体验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生态旅游的本质,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谋发展,以发展之力筑牢生态之基。时下,生态旅游正从理念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唯有坚守生态红线、激活资源价值、培育绿色动能,方能在锦绣山河间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答卷。
王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