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治

石榴籽一家亲

——2025年晋疆青少年融情夏令营综述

  八月的三晋大地,热忱似火。8月7日至13日,团省委、省青联、省少工委联合开展,一场以“石榴籽一家亲”为主题的青少年融情夏令营,在山西的山水人文间温情铺展。一周时间里,来自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的22名师生,与山西籍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携手同行,踏上了一段融文化溯源、科技探秘、红色感悟与友谊缔结于一体的精彩旅程。七天的深度交流与共同体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地青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

心愿启程:4000公里的师与生之约

  “最想去老师的家乡看一看。”这句来自帕米尔高原腹地的心愿,悄然埋下了一颗跨越四千公里的种子。
  谢依特小学,坐落于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戈壁深处,是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试点。山西持续选派优秀青年志愿者奔赴边疆、扎根基层,为当地教育注入青春活力。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23名戍边支教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中,有12名来自山西。他们怀揣教育热忱与建设边疆的抱负,跨越4000公里山河阻隔,从三晋大地奔赴西域边疆,以实际行动在高原上谱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悄然为晋疆两地青少年搭起了一座心桥。
  谢依特小学有近300名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护边员与牧民家庭。他们的父母常年坚守在海拔四千米的边境线,用脚步丈量国境,守护着西陲安宁。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志愿者倾注了加倍的心血,课堂上是师长,生活中是亲人。他们总想把家乡的温度带给孩子们:课间分享的柳林碗团、太谷饼、运城炒琪,是舌尖上的甜蜜;课堂上描绘的巍峨太行、奔腾黄河,讲述的晋商故事,元宵节花灯与清明踏青的民俗画卷,如同饱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对黄土高原的向往。
  “很多孩子的世界,止步于两小时车程外的阿图什市。我们总想带他们看看更远的地方。”山西志愿者高淑贤回忆道,“一次我问他们长大后的心愿,孩子们抢着说‘想去山西,因为那是老师的家乡!’”这质朴的回答,深深触动了志愿者的心弦,也促成了这场期盼已久的圆梦之旅。8月7日,4名山西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北上的旅程。
  第一次坐高铁飞驰,第一次翱翔云端,第一次入住酒店,第一次品尝地道的山西面食……太多的“第一次”,在孩子们好奇与期待交织的目光中,徐徐展开。

亲历触摸:从耳闻到目睹的文化震撼

  当脚步真正踏上志愿者老师们描绘过无数次的土地,耳畔的传说瞬间化为眼前的鲜活。
  在阳泉狮脑山巅,百团大战纪念碑如利剑直指苍穹。11岁的加尔肯娜依·克然别克与同学们肃然伫立,眼含热泪:“今天的幸福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爸爸是护边员,我长大了也要当英雄,守护好祖国的边境!”这稚嫩而坚定的誓言,在山风中回荡。
  7天时间,孩子们亲手触摸平遥古城、大同古城斑驳的砖瓦,那厚重的触感,仿佛连接着千年的时光印记。在山西博物院,晋侯鸟尊精妙绝伦的纹饰,让他们屏息凝视,在珍贵的文物前,感知三晋大地悠久的历史脉络。走进山西省科技馆与阳泉刘慈欣科幻文学馆,浩瀚宇宙与未来图景点燃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激荡着探索未知的梦想火花。在一席书院,笔墨纸砚间,孩子们亲身体验汉字书写的独特韵味,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沉浸。山西的大好河山与厚重底蕴,通过亲身的感知,一次次刷新着新疆孩子们的认知版图。
  “这种从‘耳畔听闻’到‘眼前亲历’的跨越,不仅让孩子们心中的山西从模糊想象变得真切可感,更圆了我们这些远行游子的心愿——把家乡讲给他们听,带他们走进家乡看。”在山西志愿者李磊眼中,这些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学生,更像是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次研学活动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孩子们收获满满。作为山西籍志愿者老师,能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家乡做客,并受到如此周全的礼遇,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倍感荣幸与感激!”李磊笑着说。
  “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如同精心浇灌的种子,让孩子们的期盼在山西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也让我们的牵挂在这趟旅程中开花结果。这份共同圆梦的喜悦,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彼此的生命记忆里。”高淑贤说。

心桥永筑:晋疆少年共绘同心圆

  从太原、阳泉到大同,每到一处,新疆的孩子们都与当地小学生热情结对。从最初羞涩地交换礼物,到后来亲密无间地共学、互动、游戏,心与心的距离悄然拉近,真挚的情谊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在大同市御河小学结对的两天时光里,孩子们共同参与了“一堂文化课”,指尖翻飞学做中国结,将美好的祈愿编织其中。深入黄花基地与忘忧农场,泥土芬芳中,他们了解黄花种植的历史与产业发展的新貌,亲手体验制作花草纸、精油皂的乐趣,感受山西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妈妈,我交到了特别好的朋友!她送了我漂亮的礼物。我答应要带他去我们家乡骑马、吃烤包子!”一天的研学结束后,11岁的再努尔用山西志愿者兰佳惠的手机和妈妈通微信视频,展示好朋友送给自己的玩偶。结束通话,她兴奋地告诉老师,她和结对伙伴已经约定,要常联系,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12岁的塔拉依别克是营里个子最高的男生,起初因害羞和汉语不够流利,总是低头寡言。七天的研学,与不同的结对伙伴相处,他像换了个人。临别之际,他依依不舍,郑重地将刚刚表演摘下的白毡帽赠予大同御河小学的结对伙伴。“白毡帽是柯尔克孜族男子赠予贵客最尊贵的礼节。”山西志愿者王天瑞解释道,这顶帽子承载的不仅是孩童间纯真的友谊,更是晋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深情融合。
  当告别的时刻终究来临,满载晋疆两地少年的大巴缓缓驶离大同。凉意渐起的夜色中,车厢内却氤氲着浓得化不开的情谊。“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车厢里回荡,车窗上凝结的水汽成了天然的画布,孩子们用手指即兴勾勒,将彼此的名字用心形紧紧相连。这些象征友谊的稚拙涂鸦,随着穿行城市的大巴,在灯火阑珊中默默游走,仿佛要将这份不舍与约定,刻印在晋疆相连的夜空里。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的学生走出大山,走出新疆,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团结。”结营仪式上,谢依特小学校长木拉地力·艾山吐尔表示,山西与新疆虽相隔千里,但两地青少年的心紧紧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次活动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实践,也是两地青少年深厚友谊最美好的见证。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成长之约,不仅让新疆青少年直观感受了山西的历史底蕴与时代发展,也让山西少年领略了新疆伙伴的真诚。两地少年在丰富体验中相知相融,如同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共谱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春乐章。车窗上的心形涂鸦与车厢里的歌声,已成为这个夏天最温暖、最恒久的回响,见证着晋疆少年心手相连、共筑未来的深情厚谊。

本报记者李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7期

  • 第2025-08-16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