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治这片沃土上,张晓勇的名字,和金灿灿的小米紧密相连。作为长治市政协委员、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长治市农谷有机旱作谷子研究院院长,他常常提醒自己:“政协委员,不只是一个闪亮的称号,更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头挑着组织的信任与期望,另一头则凝聚着无数乡亲沉甸甸的嘱托。”
“种小米最好的肥料,是腐熟的羊粪。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在公司的展示大厅,他目光灼灼地说,“我要做的,就是用现代的管理,把原生态发挥到极致。用最好的种子,配上‘黄金肥料’,种出中国顶尖的小米,让这个产业真正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
这份执着的信念,催生了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孕育了“羊肥小米”这一品牌。品牌要立得住,根子在品质。张晓勇深知,必须让合作的农户告别化肥和农药。为此,公司斥资50多万元,引入视频追溯系统,让每一块基地、每一道生产环节都在“天眼”下透明运行;为减轻乡亲们的辛劳,他购置了播种机、打谷机,让现代化农机开进了黄土坡;为了推广健康的轮茬种植,他对轮种的农户每亩每年补贴440元;他向农户承诺,“羊肥小米”的收购价,绝不低于市场价的两倍。
张晓勇带着团队,一家一户地走,一遍一遍地讲。他掏出小本本,耐心地给乡亲们算细账:“老哥,你看啊,用化肥,一亩谷子能打700斤左右,一斤卖2块,刨去成本,净落1000块左右。可在咱‘羊肥小米’基地,去年平均亩产475斤,但一斤可以卖5块,扣掉每亩300块的羊粪和种子成本,一亩净收入2075元。这还不止,第二年轮作,咱再补你440块减产损失。这样算下来,种一亩‘羊肥小米’,你兜里能多揣2515块,比老法子多赚1000多块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可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既然光说不练不行,那就做给他们看。张晓勇带头建起了高标准示范基地。金秋时节,示范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和实实在在的收益,像一阵清风,吹散了观望者的疑虑。
生产端的堡垒筑牢了,市场的战场又该如何突围?张晓勇敏锐地抓住武乡历史这一金字招牌,积极组织成立“武乡小米”协会,成功推动“武乡小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统一包装、统一宣传、严控品质……他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有机小米品牌链条。在“羊肥小米”的引领下,“武乡小米”整体品牌价值水涨船高。
截至2025年7月,公司在武乡县的上司乡、丰州镇、韩北镇等6个乡镇,建成了总面积达20300亩的“羊肥小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已完成有机转化认证的土地达19669亩。这片金色的土地,辐射带动了2731户谷农,他们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好的提案,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它得像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从他们急难愁盼的缝隙中破土发芽,茁壮成长。”这是张晓勇履职的座右铭。对比其他产区,武乡小米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加之丘陵地带“靠天吃饭”的局限,产量低、收益薄,成了乡亲们心头的痛。这就成了张晓勇履职路上的“指南针”。
为了摸清症结,他的足迹踏遍了省内多个谷子主产县,更远赴河北马庄、内蒙古赤峰、敖汉等全国知名小米产区调研。2023年,一份凝结着张晓勇心血和智慧的提案《“长治有机小米”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建议》递交上去。张晓勇建议,要走“精品有机小米”的差异化破局之路,提出“打造武乡有机小米之乡”的构想。
张晓勇有一次与村里老农的闲聊中,老人念叨谷子储存难、小米品质难保障。这些忧虑,被他牢牢记在了心上。结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强音,以及企业深耕小米产业多年的实践洞察,张晓勇又撰写了《关于以创新之态推动长治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在这份提案里有“实施谷子良种繁育工程”“推行谷子储藏银行新技术”“加强‘长治有机小米’品牌信誉管理”等建议。
翻开张晓勇那本厚厚的调研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的,是老乡掏心窝子的“心里话”,也是产业发展路上一个又一个“堵点”和“痛点”。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正是他建言献策最鲜活、最有力的“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