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环保

向绿而行 百姓共享生态美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建城市公园,加强湿地保护,进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举措,让三晋大地焕发绿色生机。如今,从太原的汾河公园到运城的盐湖湿地,从大同的生态绿廊到长治的城市小游园,绿色已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福祉。

小游园遍地开花
城市绿地多起来

  城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在城市的大小角落,“口袋公园”如同一处静谧的绿洲,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让百姓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
  清晨,在省城汾河两岸的各个公园内,市民们或晨练、或散步、或跳舞,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树碧水间。“以前这里绿化也不多,现在随着环境改善,汾河水越来越好,环境美了,我们每天都来。”8月22日,一早来跑步的市民许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太原不断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成一批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和绿道,今年计划新建30个口袋公园,未来10年朝着“千园之城”目标迈进,计划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数突破100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5平方米。
  大大小小的城市绿色空间,如今在我省各市比比皆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地建设,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在晋中市榆次区,一座座精巧的“口袋公园”点缀在街头巷尾,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晋中市城区蕴华街的无喧园“口袋公园”以前堆满建筑垃圾,现在改造成小公园,孩子们有地方玩了,老人也能遛弯。8月23日,记者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聊天、或吹笛,惬意地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该市充分利用市城区闲置用地、拆除危旧办公楼院等“边角料”区域,见缝插绿,建设了100余个“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小而美”的小绿地、小游园刷新了城市颜值、厚植了生态底色、增强了文化底蕴。数据显示,今年前半年,晋中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0,同比改善18.7%;主要指标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70.7%。
  大同市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将过去的工矿废弃地改造成生态公园。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肺”。在大同市文瀛湖生态公园,湖水清澈,草木葱茏,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绿色福利”。
  绿色环境还促进了社会交往。在大同市平城区的社区公园里,老人们下棋、打太极,孩子们嬉戏玩耍,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环境好了,大家更愿意出门,社区氛围也更融洽。”社区工作人员刘欣说。

保护生态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果说城市公园是百姓的“绿色客厅”,那么湿地则是大自然的“生态之肾”。近年来,我省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让昔日干涸少水的河湖重现生机,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百姓亲近自然的乐园。
  在运城盐湖,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火烈鸟、天鹅、白鹭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形成一幅壮观的“鸟浪”画卷。当地通过退盐还湖、生态补水等措施,使盐湖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以前盐湖周边污染严重,鸟类很少,现在环境好了,鸟儿都回来了。”运城市民王健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经常带着相机记录盐湖湿地的生态变化。
  在临汾市汾河公园,碧波荡漾、芦苇摇曳,市民们沿着木栈道漫步,感受自然之美。近年来,临汾市实施汾河生态修复工程,使一度污染的汾河重现清澈,沿岸湿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长治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刘畅说:“以前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如今这里空气清新,周末带孩子来划船、观鸟,感觉特别放松。”
  湿地保护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顺时针路线省力,生态岛水车区孩子玩了1小时不肯走,而且下午在芦苇丛拍照绝了,还能拍到水鸟,根本不用滤镜。”8月20日,介休市民王文超带着孩子前来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作为全省保护汾河、改善汾河水质的示范典型,该湿地公园有332种植物、155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变身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乐园,百余只白鹭、黑鹳、苍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此嬉戏觅食,其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数量多达30余只。
  湿地公园成为鸟类乐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打造绿色长廊
绘就幸福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绘就了百姓美好生活的底色。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打造绿色长廊,让百姓收获更多生态获得感。
  生态治理高位推动,加快城市生态新优化。近年来,晋中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投资54.5亿元,建设百里潇河、百里汾河生态廊带,打造出全线“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景观绿廊,形成串联平川晋商文化区的文化生态长廊。建成百公里环城旅游绿道项目,串联起市城区周边的山水林田湖草及景点资源,打造出山水相依、蓝绿交织的城市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省以“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汾河、桑干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让昔日的“生态短板”变成今天的“绿色名片”。以太原为例,通过汾河治理,城区段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沿岸建成数十公里生态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城市客厅”。
  在晋城市,当地结合“健康山西”行动,将城市绿道与健身步道相结合,打造“15分钟健身圈”。市民赵畅说:“以前跑步只能在马路边吸尾气,现在绿道上空气好,跑起来更舒服。”
  行走在三晋大地,汾河两岸碧波荡漾,盐湖鸥鹭翔集,城市公园星罗棋布,绿色正成为我省最动人的色彩。从城市公园到湿地保护,从空气质量改善到健康生活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惠及千家万户。未来,我省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让百姓在生态之美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7期

  • 第2025-08-26期

  • 第2025-08-25期

  • 第2025-08-24期

  • 第2025-08-23期

  • 第2025-08-22期

  • 第2025-08-21期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