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联合推出了《山西高质量能源转型的探索行动与思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我省近年来的转型经验,并针对当前的实际挑战提出应对建议。《报告》提出,山西的“高质量转型”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经济稳妥、社会公正的和谐发展道路,尤以“多元”为关键特征。这意味着山西的能源转型不能局限于传统煤炭资源产业,而是应当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拓展文旅康养、现代农业、大数据产业等非煤产业,形成产业之间的多元协同与互补,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单一的“黑色煤炭”经济向多元的“彩色经济”转型,助推本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山西今年上半年累计产煤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近1/3。近年来,我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持续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多元、绿色、高效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报告》显示,山西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不断上升,占比已突破一半;“钢—焦—化—氢”一体化发展加速,氢能产业链汇聚超过30家企业,2023年年产氢超300万吨,产业链累计营收达502.5亿元。与此同时,山西积极培育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基地,并在数字经济、大数据、文旅康养等非煤产业领域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2023年非煤工业增速高出煤炭工业2.6个百分点。
晋青理事长王晓军说:“作为长期以来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和电力外送基地,山西在未来的转型愿景中仍然给煤炭留下重要席位,在当下的转型过程中也无力轻易卸下煤炭重负。”
《报告》主笔、太原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寇静娜副教授强调:“建立省际之间的横向联动与深度合作机制,共同承担转型成本,将资源型地区的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尤为关键。”
在“双碳”目标和循环经济的指引下,发达省份的经济驱动力正在飞速转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晋青项目负责人赵沛认为,山西必须在内生动力的基础上把眼光望向省外,向外寻求对话与合作。
《报告》还建议,为进一步落实转型目标,山西急需“深化兄弟省份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区域协作,实现能源结构的整体优化”,即“公正能源转型兄弟关系(JETB)”。这一模式强调历史煤炭供应大省和历史煤炭消耗大省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省际间沟通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跨区域能源市场体系、非能源领域的技术与金融合作等框架,来实现能源及非能源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
赵沛表示,我国在扶贫、教育、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兄弟帮扶”政策储备与实践经验。在整体实现“双碳”目标的全国一盘棋上,山西和发达省份勠力同心,才能打赢这场硬仗。与此同时,山西也必须和其他重资源省份齐肩并进,协同推进能源转型。
《报告》结合山西现有实际发展情况,尝试探索提出一条现阶段较有现实操作性的全维度能源转型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兼顾能源安全与转型公平,保障煤炭从业者平稳转岗;二是自下而上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碳市场机制落地;三是从外到内加快培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体系;四是从内到外拓展区域与国际合作,提升山西在国家乃至全球迈向清洁能源转型中的示范影响力,真正提供解决全球此类资源型地区有效转型的“山西力量”与“山西方案”。
赵沛说:“从黑色到多彩,从一煤到多元,从一己之力到勠力同心,一个既有绿水青山还有金山银山的转型才能称之为高质量,而山西的这一实践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