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副刊

文艺家不是贫穷的代名词

  “让艺术与经济手拉手”,一看见这句话,估计不少文艺界人士会嗤之以鼻:“艺术是崇高的,岂能用金钱来衡量?让艺术与经济手拉手,简直就是对艺术的亵渎。”
  但是,倘若能让艺术与经济手拉手,既保持了艺术的崇高性,又滋养了艺术家的生活,岂不更佳乎?白居易不伟大吗?他给元稹写墓志铭,收的友情价是六七十万钱。鲁迅不伟大吗?稿费是鲁迅的经济支柱。类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既然古今名人都不觉得稿费“亵渎”艺术,咱也就不要硬计较这个了。
  2月13日出版的《阳泉日报·晚报版》发表的《闲置资源“活”起来 集体经济强起来》,报道了市科达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盘活闲置资产,生产铁艺装饰画、冰晶画、木雕画、皮雕画、3D装饰画等时下流行的家居装饰画,不仅让2022年公司的年产值达到了200万元,还让20余名村民实现了就业。公司还设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员工研发各种文创产品,设计并制作了各种亚克力灯、纸雕灯、小摆件、雕刻挂件等工艺品。或许他们觉得这些只是“雕虫小技”,自己算不得艺术家。我要说的是他们就是艺术家,他们就是走进千家万户,让艺术与经济手拉手的艺术家。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市文联近期组织的展览与销售为一体的活动,一大批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价值。他们之中不乏名家。他们的行为不仅没有“亵渎”艺术,反而让艺术家与艺术作品走入了千家万户。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亦呈水涨船高之势。比如新家装修,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印刷品类的装饰产品,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使用艺术家的真迹来装饰新居。这样的选择其实很划算。打个比方:装修一面背景墙,最多使用十几二十年就落伍了,倘若你使用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会越久越有价值,还有了升值的空间。
  阳泉诗人王开英曾经和我反复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文艺家不是贫穷的代名词。我们不仅要千方百计让文艺家更有才华,还要让文艺家有较高的收入,以才生财,以财养才,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对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陋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2期

  • 第2023-02-28期

  • 第2023-02-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