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写写母校的想法,因为心心念念间一直想着马媛芬老师。马媛芬老师是平定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准确地说是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学生的启蒙老师。她虽然在1997年就因病去世了,但其毕其一生奉献三尺讲台的良师益友形象,永久留在了众多学子的心中。
一
实验小学一直是县上最负盛名的学校之一。1905年建校,晚清时为文庙义学,抗战前为完全小学兼办女子简易师范。新中国成立后,校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几经变更,曾先后易名为“平定县第一完全小学校”“城里学校”“平定县实验小学校”。
实验小学校址原是圣庙,位于县城头道街2号,有一片古建筑群。追踪到更为久远的过去,它在平定州,是人文荟萃的孔儒学宫,是生员科举应试进修的场所,也是保存最好的明清古建筑。
马媛芬老师1952年从平定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进入这所圣堂教书。
二
我是1975年上的小学,那一届学生二百多人,均是出生于1967年9月到1968年8月的学龄儿童。秋天入学时,教室还没有腾出,更没有课桌,小朋友们除了背个书包,肩上还要扛个小板凳,一群娃娃每天挤在大成殿里集体上大课,熙熙攘攘,叽叽喳喳。大约一个月后,终于盼来了教室,于是着手分班管理。方法简单而实用,以学校为原点,大切四块,西北方向的头道、二道、三道后街的学生分在72班,郭桂巧老师任班主任;西南方向的学门街、上下湾的学生为73班,马媛芬老师当班主任;东南方向东门街、东南营、彰化坡的学生顺位在74班,任芝梅老师是班主任;东北方向的姑姑寺街区、武装部宿舍区学生自然归到75班,年轻的潘玉英老师做班主任。我家住在西南营1号院,不属于上述四大片区,另有一名女生,不及入学学龄,按照规定不能入学,我们两个暂时没有分到班,只能站在教室外墙边等待。马媛芬老师年方43岁,身高1.60米左右,走路不疾不徐,路过时迟疑了一下,停了下来:“你们两个是……”我默默地低下头说:“在等老师叫……”临近中午时分,马老师快步而至,抹了一把额头说:“你们两个到我班,跟我走吧。”惊喜从天而降,马老师伸出她慈爱的双手接纳了我们,真温暖。
大成殿是圣庙最重要的主建筑,殿后是明伦堂。我们班的教室是位于明伦堂东侧的一间房子,仿若九宫格式的木制小窗上裱糊了毛头纸,地面坑坑洼洼,紧邻着一个学校用来配制农药的小院。尽管时不时能嗅到六六粉味,同学们依然十分兴奋,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喜上眉梢。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学校,学工学农学军是必修课。学校在罗家峪有一片河滩地,每年组织学生春种秋收。四月下旬谷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二年级的一队小书包们出发了,同学们自带干粮,背着水壶,在老师带领下沿着马路蜿蜒而行,那时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全靠两条腿徒步,约十里的长路,大家走得热血沸腾,精神抖擞。
农场紧邻南川河,近水楼台先得月,因地制宜,就地取水。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抬水,工友师傅负责点种玉米。要取水就必须下到河里,南川河的水很浑浊,四月的水温还很凉,浑浊的河水里夹杂着棱石、铁丝、碎玻璃。几个大个子男生自告奋勇要下河,被马老师拦了下来,她厉声说道:“要注意安全,第一次下河要先由老师来,老师不下河学生不能下!”她率先脱掉鞋和袜子,挽起裤腿,顶着日头站在湍急的河水里,弓着腰,一盆接一盆地舀水,汗水湿透了衣背,双手和面颊沾染了污渍。一个中年女同志,身患高血压等疾病,时有眩晕症状,她全然不顾。
马媛芬老师1932年10月15日生于平定县岔口乡岳家庄村,那里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曾是路北抗日武装根据地。她的父亲马岳山,是路北抗日政府的司法干事,理论教员;叔父纵横驰骋,南下湖湘,是党的高级干部。她曾加入路北抗日政府的外围组织,十几岁时就参加了“望月儿”守夜(值班站岗)的工作。她最喜欢的歌曲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也是我们入学时马老师教唱的第一首歌,每次唱起这首歌曲,她总是饱含深情,眼噙热泪。
四
教育好八九岁的儿童其实挺难。班上有个叫张艮的小朋友,肉嘟嘟的脸、敦实的身材,父母在外地工作,暂时寄住在爷爷奶奶家里,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属于顽皮类孩子。当时,学校号召学生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俗称“老三篇”。细心的马老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虽然小张同学爱动,但他有一个好记性,于是决心通过利用这一闪光点,纠正一个小孩子坐不住的不良习惯。平心而论,诸多高年级学生背诵老三篇都磕磕绊绊,对于一个仅为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每天下午下课后,马老师总是有意识地留下小张同学“吃小灶”,单独让其背诵半小时,并不断加以鼓励,增加信心。假以时日,终于在一天早课时,马老师点名小张同学站在了讲台上。在全班质疑的眼光中,小张同学颤巍巍的手抠着衣角,低着头开始背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小张一气呵成,完成了《为人民服务》一文的背诵。教室里一片沉寂,时间仿佛凝固,突然,马老师率先鼓起掌来,紧接着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自此以后,小张同学变得自信满满,方方面面越来越好,成了进步最快的小红星。
五
多年后,长大的学生就成了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定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非常红火,街头演出十分活跃。表演队伍从西关十字街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延伸到东关,群众中流行一句话:一完校的洋鼓平中的驴。意思是打头阵开道的一定是“一完校”的军乐队,结尾压阵则是平定中学的跑驴表演。军乐队纵队四列,同学们飒爽英姿,红旗迎风招展,鼓号响彻云天。听得由远及近的鼓乐声,老百姓就知道县城文艺宣传活动要开始了,家家扶老携幼,倾巢出动,人人翘首以盼。我们更是自豪无比,因为那是我们学校的乐队,那是我们学校的鼓声,那里的每一名队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过的学生,每一张笑脸都是她熟悉的容颜。当行进中的军乐队昂首走过街头,渐行渐远而去,蓦然回首,笑容可掬的马老师正站在灯火阑珊处……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滑落。我们已人到中年,让我们穿越重回1975年的小学时光,再进行一次打卡点名。
73班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前看齐。让我们向敬爱的马媛芬老师敬礼!——点名开始:
我是马卫东、我是郭建明、我是张迎萍、我是康昆玲、我是王洲平、我是郑文武、我是杜文华,贾宏晶、张旭仁、汉真美、李进忠、白宝莲、张瑞明、张建婷、杜旭芳、蔡虹、王俊美、郭建平、张晓东、李晓东、王仁玉、张艮平……
马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