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副刊

白仁岩之恋

  白仁岩坐落在山西代县的西北,东邻雁门关西陉口,北倚恒山余脉累头山,总面积20平方公里。此禅寺建于东晋升平元年,即354-365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大师,在此建起规模宏大的白仁岩禅寺修身说法,弘扬佛法。那南来北往的游人,他们带着对白仁岩最美的渴望,踏歌而来。
  这里山石林草洞、紧紧相依,似轻风,若柔云扑入游人的眼帘,一发不可收拾。
  你看,这茂密的原始森林及森林中的草木随山就势,高耸者横空飞跃峭壁,悬挂者展臂迎接客人的到来。
  还有漫山遍野的山鸡、野鸡、松鼠等动物在林间飞翔、穿梭。鸟唱鸡鸣,宁静之山,一破幽寂,仰视一块板状岩石从高崖突兀挑起,这就是白仁岩的名迹——试心石。此石上与崖头平,下临万丈沟壑,深不见底,胆大者敢于上去一试,胆小者望一眼也会心惊肉跳,双腿发软。这块约锅台大小之石,却留下了美丽的民间传说。明朝诗人王钥曾为此石留下诗篇:“人心不似石,似石心如坚。古来得道者,只为心确然。”
  转过观音阁,可观七星泉,细水从石缝下注,终年不绝。泉眼排列成北斗七星之状,故称七星泉。更有奇者,其中两眼相距很近,一眼水质甘甜,另一眼水质苦咸,真好似人间的生活甜苦相伴。游人扶栏赏对,无不啧啧赞叹称奇。
  紧挨观音阁,筑有戏台,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里举行庙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不爱看戏者,他们的情趣如同醉翁一样,在乎山水之间也。复前行,即到白仁岩禅寺的山门前,这里才是主要的建筑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白仁岩寺院,并不是最初的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寺庙焚毁。
  星移斗转,承天时而降样,奉地利而亨泰。幸有社会之桑梓赤子及民间企业家,投以巨资,报以精诚,尊崇旧貌,选百世之栋材,安千秋之基石,巧匠勿苟求精,才使寺庙新竣。
  寺庙共三进院落,前殿,过殿,后殿,加配殿,构成三个院落,因院落层层加高,未入寺庙,即一览无余。游人不绝于亭台;香客络绎于阁楼,离城郭,远闹市,幽谷绝其尘嚣;森林静其喧扰,晨鼓暮钟,磬声悠扬,风铃叮叮,恍若人间蓬莱。殿堂雄伟廊榭堂皇富丽,周围绿树撑盖,遥想当年日寇铁蹄之处,竟成今日桃园所在。
  早晨日出而峰腰山岚毓秀,晚间云归而寺院佛乐齐奏,春润绿色弥望,杂花芬芳;夏妆佳木秀而繁昌;秋季层林尽染天高气爽;飘飘冬雪,雾凇景观绽放。四时之景不同,游人乐趣不同,醉乎其间,乐而忘返。
  明代王三聘《游白仁岩》写道:
  步入崎岖石径高,山风六月透征袍。
  岩前久坐无人到,静听松风沸海涛。
  松下何劳问小童,白云深处有仙翁。
  自从觅得长生诀,懒出桃花第一峰。
  白仁岩有多处景点,除以上介绍外,还有叠翠楼、讲经台、说法台、修真洞、古南庵、古栈道、碑林、弈棋亭、石浮屠和摩崖石刻等。
  有一处摩崖石刻是明代侍郎万恭刻“白仁岩”三字,字迹盈丈见方,在很远的地方亦可看到。还有“歌台”“琴台”“镜台”字大均在二米以上,字苍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白仁岩寺中有一洞石,曾是明代七省督师孙传庭及兵部尚书张凤翼在此勤奋读书,成为明朝栋梁。
  这里有九曲通幽云雾洞,峰有罗汉峰、香炉峰、抱子峰。崖有金雕崖、九层崖,这里也有菩萨顶。白仁岩有许多的景点都留下了美丽的神话传说,给它披上一层神圣与神秘的色彩。
  这里峰峦叠翠、苍松参天,霞举云飞、悬崖陡峭、山势奇特。“高者怖登,深者骇瞰,险者不敢逾,危者不敢仰”。集峰、石、林、谷、泉的秀美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精美的画屏。
  在白仁岩禅寺东面的一山峰上,有一亭子,名曰望川亭,登之极目远眺,则代县一川、滹沱一河、凤凰一山尽收眼底。
  光绪《代州志》说白仁岩是:“山径盘曲,古松万株,梵宫琳宇,缥缈天际”。
  而这些所有的杰作,完全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你从心灵深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置身其中,游人将感受自然山水风光带来的惬意舒畅。
  白仁岩真不愧是雁门关下第一寺。

刘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