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扫码购物、停车缴费……如今,这样的扫码消费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扫码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消费方式已经广泛普及。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提供便捷的背后,却藏有不少“猫腻”。消费者因消费时遇到扫码而关注公众号、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推送广告文章而困扰不断,简单的事情却变得复杂化,引发了消费者对个人隐私泄露和广告骚扰的担忧。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强制扫码,信息泄露
通过关注公众号来完成支付的方式,常常导致消费者遭受大量无关广告、优惠券等信息的骚扰。一位市民表示:“我在购物时使用扫码支付,结果我的手机每天都会被各种广告信息所淹没,每天都收到大量与我兴趣无关的推销内容。而我根本没有时间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因此非常烦恼。”
在超市、餐饮店、停车场等场所,消费者使用扫码支付后,常常会在关注相关公众号后接收到大量与消费无关的广告信息、优惠券等内容。这些信息的推送频率高、内容冗杂,严重干扰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部分场所在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要求消费者授权个人信息,这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一些担忧。市民柴诺然表示:“我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非常重视,但有些场所却要求我授权用户名、手机号、地理位置、通讯录等内容,不授权我就无法进行点餐。”律师表示,点单小程序中出现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违反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同时《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消费者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勇敢说“不”。
不仅如此,“您好,请扫桌上右下角的二维码点餐。”“您好,关注公众号免费升级会员,享受会员价。”“您好,注册会员可免费停车。”……这些对话,在生活中常有发生。这种“形式上自愿、实际上强制”的交易行为,不仅将消费者和经营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更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希望能够享受便捷的扫码支付服务,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加强对这些现象的监管,推动相关场所规范扫码支付服务,成为了当前的迫切需求。
观点:扫码消费不该如此扫兴
“我经常在各类商场、超市使用扫码支付,本来觉得这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市民张丽女士告诉记者:“但是,之后却接连收到各种无关的广告、推销信息,甚至有些内容与我所购买的产品毫无关联,这让我不胜其烦。我希望能够享受到简单高效的支付体验,而不是被大量广告信息所骚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对扫码支付而引发的信息泄露问题十分关注和担忧。他们希望能够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及权益。消费者呼吁相关部门和场所应加强管理和规范制度,确保扫码支付服务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感,让消费者能够放心使用扫码支付服务。
“父母上了年纪,两个人到了餐厅结果被告知没有纸质版菜单,只能扫码点餐。”市民李先生表示:“这样的方式确实为经营者节省了人力和工资成本,提升了餐厅经营效率,但却给老年人带来不便。扫码消费不该是一项单选题,而应增加人工服务这个选项,让消费者拥有原本的自主选择权。”
滥用扫码支付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将其用于广告推送和营销活动,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消费者希望商家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能够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和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监管部门应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规范。
呼吁:扫码支付需规范经营者行为,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扫码支付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应当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这意味着商家不应该以强制关注公众号或者授权个人信息的方式作为扫码支付的前提条件,而应给予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
此外,《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用户订阅关注其他公众账号。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山西文英律师事务所张志刚律师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滥用扫码支付等问题时,应当保留相关证据,例如截屏支付页面、保存聊天记录等,并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扫码支付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制定更为明确的规定,明确商家在扫码支付中的行为准则,限制滥用扫码支付的行为。同时,应加强对商家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对于违规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王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