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品牌

过三关 清三账 解三难

稷山县仁义村打造农村治理品牌

  近年来,位于稷山县经济开发区内的西社镇仁义村抢抓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政策机遇,细化集体经济扩面增量举措,同时坚持以“过三关、清三账、解三难”为牵引,衔接跟进“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全力做好“清化收”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有效推动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过三关”。一是跨过“认识关”。农村是个大家庭,花钱就是“过光景”。过去一些人认为,集体资金就应该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村“两委”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访贫问寒、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村级集体资金优先使用范畴,在“资金池”有一定存量的前提下,再考虑他用。近年来,村内用于乡村建设和民生改善资金投入约达900余万元。其中,今年投资30余万元实施的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实施的下水管网改造工程正在推进;二是迈过“政策关”。要想“管得好”,必须知政策、懂政策、讲政策、用政策。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青杉带头参加关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培训,边学边讲、边干边用,同时针对性纠正日常工作中“凭经验、凭感觉”的错误习惯,请镇农经站站长进村专题辅导2次,切实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三是闯过“改革关”。扎实推进“政经分离”,深化“清廉村居”建设,除支部书记一人担任理事长外,“两委”班子成员均未在集体经济组织中任职,持续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在集体资金管理使用中的工作效能,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村级财务工作体系。
  “清三账”。一是盘清“家底账”,聚焦资源、资产、资金,建立3本台账,囊括各类资金359.6万元,土地资源7479.03亩、林木316.85亩,各类资产1197.96万元,债权5.84万元,债务182.42万元;二是记清“收支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现金收入2日内送存银行入账,不得坐收坐支或代支其他款项。财务支出实行“两统一两严禁”(统一列支流程、列支标准,严禁列支招待费、乱发补助),大到几十、上百万的工程款,小到十几、几十元的用工报酬,全部按照财务开支审批流程规范执行联签制度;三是算清“民情账”。依托“一群、一栏、一会”“三位一体”推动“三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落实落细。“一群”就是微信群,16名“微网格员”就群众关注的大事小情,及时在网格微信群内予以公开。“一栏”就是财务公示栏,村会计每季度将财务收支情况张榜公布,现已公开 3次。“一会”就是民主议事会,确定每月25日民主议事日,“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出席会议,对大额支出和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
  “解三难”。在化解“监管难”上,通过制定《仁义村“三资”管理办法》,既杜绝了“断头账”等现象,又防止了“一言堂”等问题,使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有力;在消解“整合难”上,通过开展“清化收”,成立规范合同80份、增收11.72万元,化解债务1.34万元,过去分散的资产、资源、资金得到了整合盘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破解“治理难”上,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头攻坚,不仅提高了自身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能力,而且极大增强了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在外乡贤樊景光说,“过去想了解村里的情况都不容易,现在打开微信群,就能看到一本‘明白账’,确实让人放心!”

杨国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7-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