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调查研究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寻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分配制度及方式,从而促成一场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伟大变革并逐步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二者在新的时代征程中皆有新的内涵,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统领与权威体系政治合法性的契合

  民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就有提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生理念。在古代,生活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人民对社会纲纪伦常的遵守,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普遍通过“富民”来建立人民对国家权威的依赖与认同,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这种“治国之要,首在富民”的理政之道,必然蕴含着公平的分配社会财富的政治要求。近代我国受尽西方的坚船利炮凌辱,中国先进之士认识到“落后要挨打”,将世人对富裕生活的千年期盼嵌入到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中,展开一系列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文化的活动。与此同时,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其中社会主义之所以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其根本是社会主义打开了一条解决民生难题的全新路径。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精华,并在一些方面突破了西方国家过于强调程序性合法性的限制。它将合法性的基础放在改善民生上,实现了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政治合法性的完美契合,与西方强调脱离人民群众生存条件改善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创新的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全部历史不过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的创造离不开人民群众,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其产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基于此,历代领导人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衡量标准,逐步勾画出一幅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难以实现共同富裕,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要想解决社会贫富分化愈加严重的问题,需要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新的制度重新进行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在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不断更新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现代化建设成果共享,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非根本作用,是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创新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中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打破困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与劳动关系的一些问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选择方面的新的突破。

三、实现全人类解放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交汇

  近代中西方两种不同文明间发生的激烈碰撞彻底击破了封建王朝自给自足“天朝上国”的幻象,“民族复兴”的时代号召应运而生,成为了国人奔赴的前途目标。经过百年来的艰苦奋斗,“民族复兴”在现代化的载体上冉起曙光。进入新时代,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成为人类文明形态和社会进步的标识。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异化,其验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存在着尖锐的社会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样的社会形式中,人类摆脱了物质依赖的局限,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实现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共同富裕实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注入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想基因。瞿秋白在撰写的《赤都心史》中提出,唯有开辟人类文化的新道路,能够光复四千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使中国富强起来,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创造出的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结语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始终在探索有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统领,开辟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之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面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曲玉新 黄鑫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