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相册,扉页是我和妻子的结婚照,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过往的岁月浮现在脑海。往事并不如烟。
那是40多年前拍下的结婚照,照片是黑白的。1978年单位派我去北京出差,联系电机车用的蓄电池。那年妻子与我刚订了婚,一块儿去了北京买结婚用的东西,在照相馆拍下这张珍贵的结婚照。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由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年人。艰辛地抚养大两个子女,孩子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女儿在上海工作,儿子在阳煤集团机关工作,并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孙孩、外孙也都上了初中,成绩优秀。
回想这四十多年的时光,酸甜苦辣一 言难尽。
我是招工来的单身职工,刚结婚的时候,什么家具都没有,只有两个从井下要来的装火药的箱子。工房只有8平方米大小。妻子生第一个孩子时,好不容易从矿总务科要到一个12平方米大的房子,外面带一个自建厨房。那时条件很艰苦,需要用扁担担粮、担水、担煤、担红土,还有扫厕所等体力活和杂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每天上班回到家后,马不停蹄地要干很多活儿。孩子有时生病,半夜抱上去医院,要走将近一小时的路程,看完病回来天就快亮了,小睡一会儿,第二天还得上班。多亏是年轻能顶得住,坚持下来。
我们也有高兴的时候。住房后面有一小块地,大约有二分。我种上豆角、玉米、南瓜等,并经常抽时间给它们浇水、追肥,长势还挺好。虽然辛苦些,能吃到新鲜绿色的东西。街坊邻居见了都羡慕。
那时妻子在矿宣传部工作,晚上需要写东西,怕惊醒孩子,就到厨房去写。没有桌子,就把水桶扣过来,上面加块面板,再垫上一张报纸,在上面写作,有时写到很晚。稿件发表后,我们就会高兴好几天。
房屋是五十年代盖的旧房子,已经有30多年,早已到了报废期。有一年夏天下大雨,雨水从房子后面的老鼠洞涌进家里,眼看水越涨越高,妻子背起床上3岁的儿子,躲到邻居家。我下班回去,等雨停住,才用洗脸盆把泥和水清理掉,地下洒了很多炉灰,妻子难过的流下眼泪。
直到1991年才搬进单位盖起的60多平方米的楼房,体力劳动少了很多,家里也宽敞了。只是女儿和儿子到了分铺年龄,仅有两间卧室,就只好在客厅里搭了一个小床铺,晚上让儿子在那里睡觉。客厅有一个吃饭桌,吃完饭把东西一撤,铺上报纸,饭桌就变成了儿子、女儿的书桌。他们辛苦地学习到很晚,我和妻子一直看书看报,陪着他们学习。
1998年女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2002年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都参加了工作。2006年女儿结婚离开我们,2009年儿子也结婚另住,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剩下我们两个。后来我和妻子商量,贷款买下一套90多平方米的带电梯的商品房,方便了上下楼。2019年更换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楼房,并特意装修了一个称心如意的书房。条件逐步好了,但对困难里拼搏过的岁月倍感珍惜。
四十多年来,我们一同在原矿务局四矿工作,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能互相支持和帮助。妻子在矿宣传部上班,事情多,有时晚上还要在家写东西。后来又考上局政工大专班,脱产学习两年,我下了班就得多照看孩子。好在孩子的姥爷、姥姥给帮了大忙,才顺利度过那段艰难时期。
岁月匆匆,我们老了。退休后,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一起报上了老年大学,共同坐在教室听课,充实了老年精神生活,用文化养老。我们既是夫妻,又是同事,后来又成了同学,手牵手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至今,妻子已经写出三本书:两本散文集,一本小说集。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协会。我写出了两本书:一本诗歌集、一本散文集。加入了阳泉市作家协会、阳泉市诗词曲协会。
一张结婚照,见证了我们40多年来度过的时光,见证了全家人的成长和变化,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领着国家年年上涨的退休工资,晚年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我们的党。
作者牛云科系阳煤集团职工,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散文、诗歌,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并获得众多奖项。《党旗飘扬》荣获华阳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优秀奖;《矿山四季》荣获阳泉市矿区征文三等奖;《百团大战的烟云》荣获庆祝建市75周年征文大赛优秀奖;《走方》被评为阳泉市“建国五十周年”二等奖;散文《父亲是个老党员》获得阳泉市政协征文二等奖。著有散文集《岁月如歌》,诗歌集《行走的枫叶》。现为矿区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诗词曲协会会员。
牛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