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1版:理论探索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特质:人民至上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明新形态,具体表现在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人民评价至上。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坚守人民至上的原则为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确保了人民在文明进程中的至高地位。我国法律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此法律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提供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人大代表的广泛代表性确保了各个社会阶层和行业的声音都能被充分听取,并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这一机制确保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避免了职能机关之间的相互推诿,提高了政策决策的效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为新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民力量至上的文明新形态。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不难发现,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源自人民,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地道战、游击战、麻雀战等作战方式,以血肉之躯铸造了阻挡敌人进攻的铜墙铁壁;在经济建设时期,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火热建设之中,国民经济才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村民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进行改革,正是在人民力量的推动下,改革开放才稳步推行;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完善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在汲取人民智慧、听取人民呼声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改革。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从人民智慧中凝聚人民力量。
  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人民利益作为核心目标。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恢复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积极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从而确保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巩固人民的物质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以反映人民的意愿,大力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人民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人民的顾虑,推崇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新形态的人类文明中,人民至上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基石,这一原则不仅对我国有着深远影响,也对全球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人民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人民生命健康面临挑战时,中国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这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全力挽救每位感染患者的生命,这展示了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中国展现了协作和团结的强大力量,坚守着尊重和保护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尊重和保护人民生命视为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观在面对挑战时得到了有力体现。
  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守人民评价至上的核心原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理念强调了时代的变迁由人类来书写,我们的责任在于作出响应,最终的评价取决于人民是否感到满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时代问题为导向,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解决方案。这种新形态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人民的满意程度。相较于西方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这一制度不断畅通民主渠道,改进民主形式,完善民主实践方式,以确保人民的评价至上。这一理念强调人民作为政策决策的参与者,并为人民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出声音提供更多机会,以确保最终的文明形态符合人民的期望。
  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人民力量至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地位;以人民利益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生命至上,捍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以人民评价至上,将人民时刻放在心中,共同谱写出人民至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钰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09-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