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科学的育人理念,“双减”政策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要使“双减”政策真正地落到实处,学校是主要阵地,要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到学校自身的改革,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教育;学生发展;教师队伍
一、准确把握“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从两方面减轻学生负担,这里的“双”是指两个方面的负担,即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一)“双减”政策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学生是“双减”政策实施的主要对象。长期以来,受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焦虑和压力,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双减”实施后,学生自身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空间和时间。
(二)“双减”政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双减”政策的推动者和实施主体,“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带来了机遇和条件。“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大量减少,学生在减少课外负担的同时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回归到学校生活,因而学生的主要精力回归到课堂学习,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多方面地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找到对应解决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
学校是“双减”政策实施的主要阵地,这一政策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就是要使教育回归本源,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育人作用,因而这一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学校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要素众多的工作,改革学校教育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又要考虑到教师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从课程设置、课程质量以及作业改革和课后服务等方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
二、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受到前些年教育的竞争压力、升学压力等影响,大部分学校仍然把学习成绩和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更多地关注文化和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授课时更倾向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一)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学校教育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庞大学生数量的影响,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班级授课制面对的学生数量太多,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的可操作性小。
(二)学校课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课后服务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一环,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上,忽视了学生的课后时间,这就使得大量的辅导机构利用此空隙来占用学生的时间。从根本上讲,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因为学校提早放学而减轻,相反,大多数学生在课后进入培训机构学习,反而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三、“双减”视域下学校教育改革路径
学校是承担教育责任和义务的主要场所,是“双减”政策实施的主要执行者。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学校的教育改革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本身出发来进行。
(一)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育回归本源,保证学生在学校内学好知识,有充足的时间和大量的机会发展自我。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学校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教育专项研讨,把因材施教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带领教师进行学习。这既是学校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重要有效的手段,也是新时代保障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能够得到发掘,如何落实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
延时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要逐步探索并建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调查学生需要,贴合学生实际并立足学校实际,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后服务课程,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压力。立足兴趣特长与实际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外活动和课内知识相结合,开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殿军.落实“双减”,学校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21(8).
[2]九派新闻.上城校长谈“双减”,学校具体这么做[EB/OL]2021.09.14.
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