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理论探索

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支撑。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我国渐渐由一个物资短缺、经济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因此要获得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要从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阶段特征入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阶段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国土的沦陷和主权的丧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进步人士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与现代化,提出“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方案,却均以失败告终。在如此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现代化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确立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展开现代化建设。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在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指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面对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实现国家的“赶超”。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四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现代化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小康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邓小平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及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化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入新的历史方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概念,并将其融入“四个现代化”之中。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地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使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科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宋林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理论月刊,2016(5):18-22.(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姝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