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理论探索

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以金融手段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将其视为重要政策内容。本文探讨农村金融支持的价值意蕴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着重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助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价值意蕴

一、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价值意蕴

  首先,通过农村金融支持可以有效助推城乡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的支持下,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了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并通过积极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提升了其服务效能与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民群体的经济支持与帮助[1]。
  其次,通过农村金融支持可以有效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国家在实施惠农政策过程中,始终将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作为重要金融机构,并通过采取农村信贷等手段,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比如,国家积极探索以农村小额信贷等方式,因地制宜,助力解决农民家庭孩子在上学、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
  最后,通过农村金融支持可以帮助农村地区构建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农村金融支持涉及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企业在政策指导与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开展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开发建设,这一过程既有助于为农民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其解决生计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发展生机,以点带面,催生出一系列产业链经济。

二、金融支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有待完善。因农村地区人口有限,获利受限,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站点数量较少,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2]。可是,农村信用社主营存款储蓄业务,放贷规模小,无法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其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以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手段,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较为欠缺。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依托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控股商业银行开展业务,难以独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
  最后,我国农民群体贷款难的问题有待解决。因为当前贷款业务的正常履行都是以相关抵押作为基本前提,而农村地区信贷抵押还不成熟,所以农民群体难以获得信用支撑,进而导致贷款困难。

三、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首先,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助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通过开发独具当地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从而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比如,各地有关政府部门联手商业金融机构,积极发行特色债券,对当地农业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等给予最为有利的经费支持。
  其次,可以通过服务手段创新助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模式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创新优化,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更大进步。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改进创新助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一方面,国家经济政策可以适度向农村经济领域倾斜,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更大力度的扶持。比如,可以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开设专供于农村地区的经营项目,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创新担保机制。比如,可以试点组建有关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担保中心,为广大农民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的、能全程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的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红霞.乡村振兴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评《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7):255.
  [2]陆静超.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21(3):145-149.(作者:吉林大学 付雅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