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始终充满力量的奥秘所在。人民至上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是对人民力量、人民本位的科学界定,是对党的初心宗旨的凝练升华,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人民至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民的命运和未来,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类前行的思想灯塔,指明了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真理道义的制高点,人民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主线。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灯塔,始终指引着党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最鲜明的品格,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牢牢植根于人民大众,依靠人民的力量创造历史伟业,并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不息。
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始终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伟业,谋求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继续实践和探索依靠人民的历史伟业,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二、人民至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始终坚守的初心,我们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构筑起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长城,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充满力量的根本在于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历史伟业的开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我们党提供了力量之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磅礴之力,在于始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上下求索、不懈奋斗。以人民为本,坚守党的宗旨,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根红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以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作出的承诺,下大力气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人民至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穷二白的艰难处境中建设新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国民经济,并成功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民族复兴伟业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党扭转历史航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转折,工作中心顺利实现转移,经过不懈地努力,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富了起来,民族复兴伟业有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民族复兴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人民至上昭示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开启强国建设的新的赶考之路。在这一新的奋斗征程上,人民至上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必须把人民至上作为民族复兴的根本立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也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依归,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之力。
人民至上作为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懈追求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生活的初心。在新的奋进道路上,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来自于14亿多中国人民的坚定不移地支持与团结奋斗,来自于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凝心聚力。只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向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强国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尤其是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责无旁贷,必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创造业绩、实现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022BKS044)。(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王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