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因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应该在教材中扩大民俗文化的占比,把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路径
一、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也称为传统文化。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并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它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传承性、地域性、集体性、发展性等特点。
(二)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的范围,在过去某些国家的人眼中看得比较狭窄,单纯的仅限于民谣、民间信仰、民间故事及其某些不容易被理解的,甚至具有迷信意味的地方风俗。如今,民俗文化包罗万象,范围广阔,钟敬文先生将其划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技术、文化等。
二、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影响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民俗文化随之出现了“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危机。
(一)传承和弘扬地方性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起初的民俗文化更多的存在于乡村、城镇之中。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城市化”“城市年轻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始无人问津,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开,大部分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年轻人的视野中。
(二)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只有按照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深刻挖掘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表达方式;只有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补充、拓展和完善民俗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三、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把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一)提高教师民俗文化教育素养。教师的任务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文化知识的储备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俗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做到持续学习,广泛阅读和学习民俗文化,深入了解本土民俗知识,随时为自己“添水”“换水”,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避免使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死水”“陈年旧水”;教师要多从书中感悟和思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摒弃“填鸭式”“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课堂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开发地方课程,融入地方民俗文化教育资源。2019版修订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第三单元从宏观层面上呈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地方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的弥补教材在微观层面对民俗文化学习的缺失,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地方课程的开发要分层次、分阶段。不能只是在中学阶段的某一个固定的年级、某一个固定的学期开展直线式课程,进行简单的,形式化的知识罗列,而是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扩展与地方性民俗文化相关的知识,使之在课程中以螺旋上升的态势融入到地方中学教学的各个阶段。
第二,把地方民俗文化导入到单元教学中。地方课程不仅以特色课程的方式呈现,也要在日常的单元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以商河县(山东济南)地区为例,商河“鼓子秧歌儿”曾在1999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其舞姿刚健挺拔,气势磅礴,展现了商河人民奋发图强的风姿,可以将其融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单元第三框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下的其中一个目题,引导学生对于“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
四、结论
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未来已来”,但不要忘了“过去未去”。青年在追求科技、享受科技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国之根本,地方民俗文化是每一位时代青年需要为家乡守护的宝贵财富。把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利于涵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奉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J].民间文学论坛,1983,(02):76-78.(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翟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