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要想使高校青年群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若固步自封,没有创新理念的意识,便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当今新媒体技术下,传播方法的创新、传播场域的拓展以及传播效果的优化,赋予了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路径
一、新时代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实效性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环境,加强舆论引导
多元主体的网络参与使得网络拥有了空前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各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和扩大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错误及不良信息的出现极易引起巨大的舆论影响,进而影响高校学生,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旋律。因此,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源头上看,必须切实增强高校师生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穿插媒介素养教育,更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课外实践等方式切实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并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自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自学课程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
从治理上看,必须完善高校舆论监管机制。首先,高校应加强遵纪守法思想的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正能量,并制定高校舆论管理条例用以规范高校学生的言行。此外,高校应建立不良信息举报机制,组织教师和学生干部建立即时的举报反馈机制,及时引导舆论,防止不良信息引起错误的舆论导向,破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环境。
(二)创新传播理念,打造新时代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
新时代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搭上网络这班快车,需要教师与高校共同发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
从教师维度考量,首先,应该在“受众中心”理念的引导下,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革新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距离,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发展相融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最大化。其次,应该主动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媒介相结合,发挥多种力量推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建互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外也能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的基础上,以课外新媒体为补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从学校维度考量,首先,应该加强在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知名学者专家到校演讲等形式,让教师既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又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依靠新媒体,探索更为有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其次,学校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引进,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打造新时代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
(三)坚持“受众中心”理念,改进传播策略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坚持“受众中心”理念,采取精准传播策略。从内容维度考量,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分析受众群体,根据受众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从而回应不同受众关心的不同现实问题。从形式维度考量,要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信息检索方式的变化以及兴趣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形式,如电子图书馆、红色短片等形式,既能满足高校学生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概言之,通过创新内容与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是扩大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先决条件。
但以受众为中心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是要在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严谨性、科学性、理论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震,盛佳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潜在风险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1):83-86.
[2]沈永福,于玲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文化密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06):5-13.(作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