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广西某高职院校任职,是高职英语课的教师。我校的高职英语课定位为一门公共基础能力课,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两学期的课程里就包含这门课。
这两年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随堂做一个快速小调查。值得追加一笔的是,由于我是为数不多的男英语教师,所以分配给我的班级大多是以男生占绝大多数的机电类、工程类专业的班级为主。言归正传,我希望通过这个小调查,快速摸底每个班整体的英语基础情况,以指导我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强度来制定具体的教案:1.你们小学的时候有稳定的英语课吗?上过稳定的英语课的同学请举手;2.你们中考/高考的英语成绩及格了吗?及格了的同学请举手;3.你们会不会背诵英文字母表?会的同学请举手。
反馈上来的结果是:
1.笔者带的每个班的学生小学时期并不全开设有稳定的英语课,有稳定的英语课的同学不超过全班的三分之一。很多学生当场就跟我反映说:“老师,我们小学在村子里,都没有见过英语课本英语老师长什么样,还英语课……”“我在乡镇小学读,只见过英语课本,也没见过英语老师长啥样……”“我第一次上英语课是在县城里的初中。”真实的情况,一线的情况,小学英语在广西的县域乡镇和农村地区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科目。
2.笔者带的每个班中考高考英语成绩及格的同学均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学生们反映:“我小学都没有英语课,也没有考过英语,上课听都听不懂,更不用说念啊读啊背啊……老师你觉得我中/高考英语能及格吗?”当他们告诉我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基本只能笑笑不说话。
3.笔者带的每个班对英文字母表的认识,或者说他们面对突袭式的小调查,短时间不确定自己到底懂不懂英文字母表的,没举手的仍有大约5%-10%的学生。有意思的是,在问完后,每个班都马上有学生小声地或背英文字母表或唱英文字母歌。
如此这般,就基本确定了我校高职新生的英语基础情况——1.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较贫乏;2.对于英语的学科情感普遍较为消极、负面,提不起学习兴趣;3.可预判接下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对着空气讲课”的情况。
这两年做了快速小调查的情况基本都这样,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改善,也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退步。每一年笔者都感觉,这个课相比其他课程确实上起来有难度——因为还要多过一关“语言关”,按他们的说法“上课像听天书”,而其他课程则没有这种语言关要过,只是考验学生的用心程度,投入程度而已。也正由于这样薄弱的学科基础,造成前面提到的,他们的学科情感普遍比较低迷,导致他们上课爱开小差。其中有一位上课开小差的同学沮丧着对我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我就是上课睡觉而已,不吵大家。我真的学不好英语,你也不要要求我了,我高考英语是0分,所以,老师你应该知道我上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反应了……”
初步了解完基本情况之后,笔者都明确地跟每个班的学生们说了这样的话:“首先,我已经清楚了大家的底子,普遍薄弱一些。但是你们还有书读,你们是大学生了,要注意:你们首要的任务,还是读书学习,完成各个科目的课程,当然包括高职英语这门课。其次,高职英语课对于你们来说确实有难度;而对于我来说,我教基础薄弱的你们,也有难度,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这里重新去学ABC,学音标,学拼读拼写,学apple/book/cat,所以,我希望我们是合作的关系,相互配合,耐住性子,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要求,顺利地学习、顺利地通过相关考试考核,不补考不重修,大家正常毕业,就可以了,就够用了。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通过这门课程一学年的学习,相互促进,成长起来,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后你们毕业出去了,看到我,还记得我,跟我打个招呼而不是把头撇开,视我如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高职院校里英语课程的开展,确实跟还有升学要求和压力的中学时期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当这批经过“中考分流”的后进生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他们的学业水平,尤其是外语水平是很难跟上的。我们所用的教材是由丁国声任总主编,电子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型技能英语——提高篇3》。这本教材里面除了一些拓展知识是中文介绍的,其余都是全英文的。而且,内容距离他们日常生活比较遥远——虽说据我所知,也有一部分同学寒暑假去广东的一些电子厂打工,但是整个这种形式还是跟教材里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职场内容的介绍,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还是很难贴近他们当下的世界。
广西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边远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往往处于全国中游甚至偏下的水平。所以,各级英语课程成体系地开展,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的。笔者也就只能依据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把教案里的教学速度和强度调整到与学生英语能力水平更匹配一些的程度。(作者:湖北师范大学 黄富宁)